-
強勢回歸
2023年3月27日 閱讀全文 -
Art Basel Hong Kong 2023 – What The Dealers Said
2023年3月26日 閱讀全文 -
Hong Kong Bounces Back
2023年3月25日 閱讀全文 -
ART BASEL 正式回歸
「打卡」以外 與藝術對話 2023年3月24日 閱讀全文 -
4 WAYS THE ART WORLD NEEDS BLOCKCHAIN
2023年3月16日 閱讀全文 -
獨特鏡像構圖 新作亮相 新進藝術家凝視眾神萬花筒
2023年1月28日 閱讀全文 -
Ora-Ora宣佈成為新晉藝術家唐子良大中華區及韓國代表
2022年12月8日 Ora-Ora非常榮幸地宣布畫廊將代理在大中華區和韓國備受追捧的駐柏林藝術家唐子良(Joseph Tong)。唐的個展將於2023年3月在香港中環大館的Ora-Ora畫廊空間首次亮相,該展覽將以「Ex Materia - The Primacy of Being」為題,與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同期舉行。 唐的作品探討東方與西方的哲學、神學和神話之間的跨文化交匯。他引入視覺敘事,在其中探討、剖析和評估在當代意識形態背景下這些信仰體系如何相互影響。 Ora-Ora的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梁徐錦熹博士表示: 「從我第一次感受唐子良的作品時,我就在尋找我們的合作方式。他強烈的求知欲、強大的藝術魄力和豐富的美學想像力使他與Ora-Ora的運營理念一拍即合。」 唐子良「Ex Materia (Transfiguration) / Part II (Permutation I)」的展覽現場,2022 (圖片由藝術家和... 閱讀全文 -
12 月香港必看的 8 場藝術展覽
2022年11月30日 閱讀全文 -
5個香港藝術展覽推薦:M+即將呈獻數碼藝術先驅Beeple最新藝術作品、Villepin畫廊、Ora-Ora畫廊等最新藝術展覽
2022年11月25日 閱讀全文 -
STEPHEN THORPE: 森處一角
2022年11月24日 閱讀全文 -
Ora-Ora 冬季新展「森處一角」,英國藝術家 Stephen Thorpe 參考歐洲掛毯繪出森林魅力
2022年11月17日 閱讀全文 -
於森林之中發現自我
2022年11月14日 閱讀全文 -
PENG JIAN: SQUARING THE CIRCLE
2022年10月5日 閱讀全文 -
TO HIGHLIGHT HONG KONG'S VANISHING HISTORY AND CULTURAL ICONS, ARTIST'S WORKS ARE MADE ENTIRELY OF ERASERS
2022年9月28日 閱讀全文 -
Ora-Ora Recreates Fernando Botero’s New York Apartment in Hong Kong
2021年10月6日 閱讀全文 -
Ways of seeing: art in Hong Kong
2021年5月22日 閱讀全文 -
Unlike Elon Musk, Ora-Ora gallery will be accepting Bitcoin at Art Basel in Hong Kong
2021年5月13日 閱讀全文 -
疫下變天 中環畫廊大遷徙
2020年12月24日 閱讀全文 -
Stephen Thorpe:夢寐空間的半意識
2020年12月9日 閱讀全文 -
斯蒂芬·索普:你的房間里住著什麽?
2020年12月2日 閱讀全文 -
打機藝術
2020年11月28日 閱讀全文 -
斯蒂芬·索普個展「半意識」
2020年11月19日 閱讀全文 -
Galerie Ora-Ora opens Nina Pryde’s solo exhibition ‘Infinity’
2019年7月30日 HONG KONG.- Galerie Ora-Ora is presenting Hong Kong-based artist Nina Pryde’s third main exhibition with the gallery. Infinity on view... 閱讀全文 -
5 Art Exhibitions in Hong Kong to Check Out Before Summer Ends
2019年7月25日 Infinity pays homage to a scripture of East Asian Buddhism. The artist wishes to communicate her belief that “The human... 閱讀全文 -
Galerie Ora-Ora opens Nina Pryde’s solo exhibition ‘Infinity’
2019年7月22日 Galerie Ora-Ora is presenting Hong Kong-based artist Nina Pryde’s third main exhibition with the gallery. Infinity on view from July... 閱讀全文 -
Infinity – Solo Exhibition by Nina Pryde
2019年7月16日 Galerie Ora-Ora is proud to present Nina Pryde’s solo exhibition Infinity with the opening reception to be held from 6... 閱讀全文 -
Nina Pryde Solo Exhibition “INFINITY” at Galerie Ora-Ora
2019年7月16日 Galerie Ora-Ora presents Nina Pryde’s solo exhibition “Infinity” from 16 July until 17 August. The Hong Kong artist excels at... 閱讀全文 -
“INFINITY” A Solo Exhibition by Nina Pryde
2019年7月16日 Galerie Ora-Ora is proud to present Nina Pryde’s solo exhibition Infinity with the opening reception to be held from 6... 閱讀全文 -
Peng Jian – Harmony (solo)
2019年5月28日 閱讀全文 -
Harmony by Peng Jian
2019年5月27日 閱讀全文 -
Peng Jian : Harmony
2019年5月27日 Galerie Ora-Ora is delighted to present Hangzhou-based artist Peng Jian ’s solo exhibition Harmony. In Harmony, Peng's new works are... 閱讀全文 -
Hong Kong Art Week 2019 Highlights
2019年4月4日 Across Hong Kong last week, 307 galleries from across the world showcased at blockbuster art fairs Art Basel Hong Kong... 閱讀全文 -
Galerie Ora-Ora presents Zhang Yanzi’s solo exhibition “Seclusion” in Hong Kong
2019年3月25日 Galerie Ora-Ora is delighted to present Beijing-based artist Zhang Yanzi’s solo exhibition Seclusion with opening reception to be held from... 閱讀全文 -
Hong Kong – Exhibition Zhang Yanzi: Seclusion
2019年3月25日 Galerie Ora-Ora presents Zhang Yanzi‘s solo exhibition “Seclusion” which includes the artist’s new and old works. Zhang Yanzi explores the... 閱讀全文 -
芬蘭藝術家Juri Markkula和香港-澳門藝術家吳少英之間的對話–「引伸自然」
2018年7月27日 Art Radar 當大部分的展覽以同一個主題展出一個或一組藝術家的群展時,方由美術在這個夏天為我們帶來了一部小說:一場由兩個章節組成的展覽——「引申自然」——將駐瑞典的芬蘭藝術家Juri Markkula和駐北京的澳門藝術家吳少英的作品組合在了一起。系列開始於第一個篇章「引申自然I」,先以Markkula的作品作為主旋律,以吳少英的作品作為副導,延伸了兩位藝術家之間的視覺對話。在第二個篇章中,「引申自然II」,兩位藝術家的角色將進行對調,讓觀眾以新穎的視角體驗兩位藝術家的作品。 當問到在策展過程中有什麼挑戰的時候,梁徐錦熹進一步地解釋道: 兩位藝術家都非常專業,並沒有過多的脾氣和驚嚇。最大的挑戰是Juri能否在短時間內創造出這麼多的作品。他的作品是由他自己創造的機器做成的,而他只有這一個機器。同時,他也住在遙遠的北方,那裡的生活節奏比較慢。僅僅是展覽中的這幾件作品,他就用了很多個日夜創造,稍微大一點的作品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完成,小一點的則是兩周。但我們不想要讓香港的觀眾等,所以我們花了很大的心思讓他不要壓力過大。現在看來展覽的結果非常成功。 閱讀全文 -
芬蘭藝術家Juri Markkula和香港-澳門藝術家吳少英的聯合展覽「引伸自然」
2018年6月26日 Artsy 「引伸自然」將芬蘭藝術家Juri Markkula和香港-澳門藝術家吳少英的作品結合在一起,以一種非傳統、機械的當代藝術形式呈現出一個定格的自然世界。 閱讀全文 -
藝術家吳少英與Juri Markkula運用科技引申自然
2018年6月26日 Zolima CityMag 推薦原因: 這兩場由芬蘭藝術家 Juri Markkula和澳門藝術家吳少英組成的展覽,以高科技的創作形式探索了大自然的美妙。 簡介: 將混合媒體作品和錄影裝置放在一起,這次展覽展現了兩位聚焦藝術家對於「大自然」的體驗。主要作品打破了時間的局限,捕捉到了大自然凍結瞬間的餘韻。 展覽被分成兩個部分,為兩個藝術家打開了一次對話的機會:「引申自然I」將以Juri Markkula的實驗性、雕塑型繪畫作品填滿整個畫廊空間,吳少英的作品則將在旁邊的房間里作出展示,展期為6月26日至7月14日。而「引申自然II」則將以相反的方式設置空間,展期為7月19日至8月4日。 閱讀全文 -
大自然洞察者
2018年6月21日 星島日報報道 方由美術於今年夏天帶來Juri Markkula與吳少英雙個展,展出兩位藝術家捕捉大自然本質的無限創意,以及兩位在當中的對話,圖為吳少英的《浩0354》。通過運用混合媒介和視頻裝置作品進行獨特搭配,是次展覽「 引伸自然」展現出藝術家們將大自然昇華後的創新角度,展覽分為兩部曲:每一場展覽由其中一位藝術家的作品作主導,另一位的作品作副導,互相輝映,讓觀者從畫廊四周被延伸融入大自然中,重新欣賞大自然的美麗與節奏。人與大自然的連繫是永恆的,而最值得探討的是人為大自然洞察者的心態。 閱讀全文 -
10 Hong Kong Art Exhibitions To See In June
2018年6月4日 This summer, Galerie Ora-Ora is presenting a two-part exhibition that showcases the latest works by Finnish artist Juri Markkula and... 閱讀全文 -
黃丹的莫奈式當代水墨風景
2018年5月19日 Zolima CityMag 推薦原因: 在廣西出生,在北京工作的藝術家黃丹的作品不僅注入了夢幻般的色彩和印象主義的形式,還參考了中國水墨大師的筆觸。 簡介: 這一次展覽追蹤了中國藝術家黃丹的靈感蹤跡,展現了他在簡單的調色盤和在印象派朦朧的創作形式中持續的一場創造力旅程。黃丹的作品靈感尤其來源於莫奈的風景和他的筆觸。展覽期間,也將在 5月 19日(星期六)的下午三點主辦一場音樂會。是次展覽也是年度法國藝術五月的一部分。 閱讀全文 -
H Queen’s 佔據了中環的寶座
2018年5月11日 Cultural Journalism Campus 當這座城市忙著迎接藝術三月,中環皇后大道中的一棟大廈外面人頭濟濟,原來他們都在排隊等待入場參觀H Queen’s—這棟在香港金融中心新建的,集藝術和生活於一身的大廈。 「我真的非常喜愛這棟大廈。我來自銀行業,所以我以前常在這樣的摩登大樓里工作,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一個完全是為了展示藝術的大樓。」梁徐錦熹,香港本土畫廊方由美術的創辦人說道。 閱讀全文 -
章燕紫最新個展「治愈」英國兩城博物館
2018年5月11日 搜狐 近期,章燕紫個人展覽「所有的火山都不過是個青春痘」(尋求治療)和「透氣」(尋求健康)在英國愛丁堡和巴斯順利開幕。兩個展覽圍繞藝術家章燕紫最近的藝術實踐以及長期的創作邏輯,為英國藝術界和公眾帶來中國傳統水墨,醫藥科學與當代藝術的創作融合,有著濃郁東方哲思和藝術特色的展覽吸引了眾多的媒體和觀眾。英國媒體「衛報」(The Guardian),「先驅報」(The Herald),「亞太藝術」(ArtAsiaPacific),「新科學家」 (New Scientist)等都在第一時間對展覽進行現場報導。展覽還吸引出身藝術的英國議員Wera Hobhouse前往參觀交流。 章燕紫這兩個展覽都是關於「治愈」,「治」不僅僅指治病,更是個體與個體,社會,國家,精神甚至天下的一種溝通,中國儒家追求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用的就是這一修辭,由身及國,及天下。在章燕紫看來,藝術也是一種「治」,也在潛移默化地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閱讀全文 -
章燕紫聚焦「治」的哲思愛丁堡與巴斯個展登陸
2018年5月10日 鳳凰藝術 近期,章燕紫個人展覽「所有的火山都不過是個青春痘」(尋求治療)和「透氣」(尋求健康)在英國愛丁堡和巴斯開幕。兩個展覽圍繞藝術家章燕紫的藝術實踐以及長期的創作邏輯,為英國藝術界和公眾帶來中國傳統水墨,醫藥科學與當代藝術的創作融合,有著濃郁東方哲思和藝術特色的展覽吸引了眾多的媒體和觀眾。展覽還吸引出身藝術的英國議員Wera Hobhouse前往參觀交流。 章燕紫這兩個展覽都是關於「治愈」,「治」不僅僅指治病,更是個體與個體,社會,國家,精神甚至天下的一種溝通,中國儒家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用的就是這一修辭,由身及國,及天下。在章燕紫看來,藝術也是一種「治」 ,也在潛移默化地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閱讀全文 -
巴斯東亞博物館被盜後重開
2018年5月3日 The Guardian MEAA以新的展覽慶祝博物館25週年遭爆竊房間依然封鎖。在他們苦樂參半地以一場關於健康的展覽重開巴斯博物館的時候,一位員工對無價的珠寶和文物失竊表示痛心。為了慶祝博物館 25週年紀念,畫廊將會在星期六重開。遭爆竊的房間將繼續封鎖。破碎的展示櫃上仍然是空的。 迎接參觀者的將會是中國藝術家章燕紫的展覽「透氣」— 對巴斯這座溫泉都市而言這是一個再適合不過的主題。 展覽的焦點是一件由膠囊裝飾而成的絲綢袍。另一件作品由繃帶和硃砂堆砌而成的山巒;第三件是一系列由藥丸串成的手鏈。 閱讀全文 -
方由美術攜中國藝術家章燕紫於英國首度舉辦個展
2018年4月28日 雅昌快訊 香港方由美術即將在英國愛丁堡外科醫生大廳博物館(Surgeon’s Hall Museum)首次舉辦藝術家章燕紫的個人藝術展覽 「 所有的火山都不過是個青春痘」 (A Quest for Healing)。展覽將於英國當地4月26日晚上6時半(即中國時間2018年4月27日(週五)凌晨1時半)開幕,由方由美術聯合創辦人兼總監梁徐錦熹聯同藝術家章燕紫親自去藝術點評社交媒體「在藝」上進行直播導覽,為觀眾帶來展場開幕及問答環節的精彩場面。展期至11月4日,通過一系列新作將向公眾展現藝術家對生命的思考,對未知領域的好奇,以及對藥物和治療的重新定義與探索。 閱讀全文 -
Herald Scotland: 評論家的選擇
2018年4月28日 The Herald 愛丁堡外科醫學博物館,即愛丁堡皇家醫學院的博物館,將在眾醫學標本旁舉行一場當代藝術的展覽。這將是博物館500年歷史中的首創,展覽焦點是獲獎中國藝術家及中國中央美術學院的教授章燕紫。2017年的時候她曾在博物館駐留,對博物館館藏進行深度的考究。考究的成果將一直展出至11月。 閱讀全文 -
章燕紫 《所有的火山都不過是個青春痘》
2018年4月27日 Art Rabbit 2017年夏天,藝術家章燕紫在愛丁堡駐留期間,翻閱了大量內部資料,深入考察了人體標本修復等實驗室,被博物館的豐富藏品所震撼,創作了一系列與此相關的作品。其中,點題之作《所有的火山都不過是個青春痘》這件裝置作品是藝術家參觀博物館後一種強烈的,淤積在內心的情緒爆發,亦是她一直以來創作中延續的宇宙觀和人生觀的體現,當我們俯瞰地球時,噴薄的火山只不過是臉上的一顆青春痘,巨大的創傷也微不足道。反之,看似渺小的人類,或者是一隻螞蟻,也許就是一個宇宙。《秘密通道》這組作品可以說是藝術家對東西方醫學的一種回應,章燕紫參考了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圖書館中大衛・密頓・格雷(David Middleton Greig,1864- 1936年)的著作'Notes in anatomy taken from lectures by Professor Turner, Session 1881-82' ,詳細地翻閱其中相關的參考書籍、筆記和醫學插圖,她將西方醫學筆記中手繪的面部血管圖對應中國宋代的《麻衣布相》和中國傳統的穴位圖,多層重疊而成,底層描繪人腦中的血管,看似山水畫中的樹,極具美感,表層在很透明的絹上用白描勾勒出中國傳統的面相,並標出各個穴位和痣,雙層疊加後,用針灸的銀針刺穿兩層,穿過穴位連接到血管。章燕紫認為:「中國古人深信世間萬物的關係既是相互支持,又是相互約束的。中醫和西醫也是一樣,都有各自系統,亦可以相互支持、互動。」 閱讀全文 -
藝術家將遠東的奇跡帶來了東岸
2018年4月27日 The Herald 著名的中國藝術家章燕紫在愛丁堡外科醫學博物館展出了她的最新傑作。作品名為《願望膠囊》Wishing Capsule,將在藝術家的英國首展中作為一部分展出。這也是外科醫學大廳第一次展出當代藝術展覽。章燕紫,作為中國知名藝術家之一,現在住在北京,也是中央美術學院Cafa Art Info的主編。 閱讀全文 -
章燕紫最新個展將在英國兩博物館開幕
2018年4月23日 搜狐 2018年4月10 日,方由美術宣布將在英國兩間博物館首次舉辦藝術家章燕紫個人藝術展覽。這兩個展覽分別是愛丁堡外科醫生大廳博物館的《所有的火山都不過是個青春痘》和巴斯東亞藝術博物館的《透氣》。展覽通過一系列新作將向公眾展現藝術家對生命的思考,對未知領域的好奇,以及對藥物和治療的重新定義與探索。 ... 在談到治愈和幸福這個話題時,她認為:「我們一生中總會有遇上困惑的時候,雖說人生最終都是痛苦,但過程中,我們需要有勇氣去面對,身體的疼痛需要止痛,心靈的疼痛需要精神慰藉,無論內心與身軀都需要尋求力量和安寧。」 閱讀全文 -
香港最主要的兩個藝術展以破紀錄的銷售額和參觀人數完滿結束
2018年4月6日 Art Radar 於2018年香港藝術周,巴塞爾藝術展和Art Central平衡了大型商業展覽和藝術教育平台,將香港轉化成全球藝術會面的聚焦城市。 文化交換空間:香港巴塞爾藝術展2018 第六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在三月三十一日(星期六)閉幕,將全球橫跨六個大洲的248間畫廊匯聚在一起。對於著名藝術家、新生代蠢蠢欲動的國際收藏家來說,這一展覽以它社會性和人性化的聚會特質脫穎而出,為全球的投資人和熱情洋溢的畫廊在一個互聯的藝術氛圍中,帶來新的藝術發現和深度對談。 除此之外,香港方由美術的聯合創辦人梁徐錦熹表示: 「 能夠和來自香港,亞洲和歐洲的新的藏家們見面,我們感到非常激動,我們帶到展覽上的作品也收到了非常正面和熱烈的好評,在頭兩日就賣出了超過十幅畫作和一件雕塑。這對 Juri Markkula在亞洲藝術界的出道來說非常成功,有很多收藏家為了他最大的作品競價。」 閱讀全文 -
香港熱話
2018年4月6日 China Art Management 香港的藝術景象在巴塞爾藝術展期間,再加上日新月異的藝術埸所可說繁榮不已。而今年的亮點當然是 進注了不少國際 知名 畫廊的 H Queen’s 藝術大廈 。 閱讀全文 -
巴塞爾藝術展打開藝術大門
2018年3月30日 DW 無論是在紐約,倫敦或巴塞爾,錢統治著藝術的世界——但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能比香港更顯著。在香港即將展開第六屆巴塞爾藝術節中,成交品中不僅有畢加索和安迪·沃荷的作品,一些不知名藝術家的作品需求量也很大。 請點擊以下連結觀看專訪 閱讀全文 -
恒地中環新商廈 包裝成直立式畫廊街 藝術推手還是巨獸?
2018年3月29日 立場新聞 2016年3 月,位於中環皇后大道中的恒基地盤,白色圍牆繪上塗鴉。壁畫由十名本地藝術家合力創作,當中包括蛙王、林東鵬、何倩彤和何兆南等。2018年3 月,同一位置,號稱「直立式藝術空間」的H Queen's 開幕。樓高24 層的甲級商廈,七間藝廊進駐,當中六間都是國際品牌,只有一間是本地畫廊。 唯一本地畫廊:准租半層好支持 「搬進來之前,沒有想過H Queen's 只有一間本地畫廊,絕對無。」方由美術創辦人梁徐錦熹(Henrietta)說,但她認為畫廊「只此一家」本地代表並非重要顧慮,如此「湊巧」的情況更突顯出一種「香港氣氛」,她解釋,單純以商業登記界定畫廊是否本地並無意義,正如生於香港、成為香港人同樣不可控制,但強調畫廊的視野向來「不止於香港」。畫廊代理的藝術家由香港到大陸,甚至北歐都有,她期望呈現優雅和型格的品味。 閱讀全文 -
香港為國際藝術樞紐
2018年3月28日 Nikkei 這個月,來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家、經銷商和藝術家在香港著陸,在「藝術三月」期間,將整座城市轉變成了一個巨型的展覽空間。藝術活動將在本週的年度巴塞爾藝術會迎來高潮,為春季拍賣會、畫廊的開幕和相關的活動拉響頭炮。 梁徐錦熹,方由美術(Ora-Ora) 的畫廊主和香港藝術畫廊協會的創立人說道,同樣地,她的客戶在尋找的不僅僅是投資品。「香港有太多的投資方式能夠令你在短期內得到回報了 — 而大部分都比藝術投資更快。」梁徐錦熹說:「所以我大多數的客戶對藝術本身的興趣漸增,也陶醉在藝術品的美學當中。」 她說一部分中國的買家正在快速增長,他們學習、了解當代藝術時學得很快。「五年前,你會看到中國藏家或感興趣的人,到處遊走和咨詢;現在他們正積極地收集著藝術品。」 閱讀全文 -
新亮點: H Queen’s
2018年3月28日 The Art Newspaper 讓我們先把畢打行放到一邊。香港的閃亮新藝術中心是H Queen’s,這棟在皇后大道中的24層樓高的建築。佩斯畫廊,豪瑟沃斯,藝術門和白石畫廊也加入了卓納畫廊,方由美術和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的行列,各自在他們新開的藝術空間里為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作籌備。 ... 方由美術 蕭旭 3月26日至5月9日 在中國農村長大的蕭旭,在小時候常看著外祖父用米紙和竹子給死者做冥屋。中國的水墨傳統自此就留在了蕭旭的創作中心。在方由美術(Ora-Ora) 展出的是他新的巨型水墨畫,名為《潺澐》 ,展現出他對另一個世界的風景的想象,鮮花和冰川從愁雲中綻放。 閱讀全文 -
收藏家和交易商降臨香港年度巴塞爾藝術會
2018年3月27日 Reuters 藝術品經銷商、收藏家和畫廊家會聚在香港,關注本週即將開展的一年一度的巴塞爾藝術展。在這一段時間,展會刺激著區域經濟的增長,令全亞洲的收藏家蜂擁而至。 梁徐錦熹,香港本地畫廊方由美術的畫廊主和香港畫廊協會的聯合創辦人相信城市中的藝術市場仍然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在香港,我們僅僅有100間畫廊…數目絕對在120以下。像紐約或倫敦這樣成熟的大都市起碼有超過1000或2000家畫廊。香港還有很多的資源,我們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她說。 閱讀全文 -
香港藝術好去處
2018年3月26日 The New York Times 嶄新的H Queen’s藝術大廈中進注了不少畫廊及他們的辦公室,包括了卓納畫廊、方由美術、首爾拍賣、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等等。亦會有更多知名畫廊在巴塞爾藝術展開始前陸續開放,包括豪瑟沃斯畫廊、佩斯畫廊和藝術門。為香港的藝術地圖增添了不少色彩。 閱讀全文 -
空中的當代畫廊空間
2018年3月23日 Financial Times 香港的畢打行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港島的高地價和高密度迫使藝術畫廊選擇在矜貴的路段擁有店面,或是在城市邊緣,郊區化的工業大廈中開工作坊。嶄新的 H Queen’s 大廈就是兩者完美結合的例子。在這 24 層樓中,畫廊及他們的辦公室,還有一系列的食肆餐廳,層層疊疊地處在香港歷史氣息的中心。 H Queen’s 是由香港本土建築師和收藏家林偉而及他的工作室 CL3 設計的,林認為,它是香港獨一無二的文化現象。 閱讀全文 -
香港一直期待的畫廊空間
2018年3月23日 Financial Times 相較之下,H Queen’s是非常高科技的。雖然在最初的設想中,它只是一座簡單的商廈,但是在2012年,建築師林偉而和發展商恆地以文化和生活的主題重新構思,決定把它發展成藝術展覽的新地標。「這很棒,我們可以是白色盒子,也可以是玻璃盒子,甚至是這兩者之間」, 現在處在17樓的本土畫廊方由美術的創辦人,梁徐錦熹說道。 閱讀全文 -
2018年巴塞爾藝術展:指南
2018年3月21日 Christie's 在亞洲最重要的年度藝術展會 (3 月 29 至 31 日 ) 開始之前,香港的畫廊家,藝術家和食肆為大眾揭曉了接下來最適合欣賞藝術新作,享受美味佳餚的地點,讓你從城市毫不間斷的喧囂當中抽出時間,放鬆心情。 方由美術(Ora-Ora) 的聯合創辦人和香港畫廊協會的聯合主席梁徐錦熹談道,「巴塞爾藝術展是一個可以一邊和舊朋友聯繫一邊認識新朋友的美好時間。我將會在方由美術的展位和正在我們H Queen’s新空間舉辦的蕭旭個展之間來回奔走,在那裡,別的國際畫廊也才剛剛開幕。 」 「我誠心地推薦香港歷史博物館。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非常欣賞他們以一種有趣、具互動性又增長見聞的方式講述了香港的過去。任何一個想要了解香港是如何在歷史的多重影響下成為香港的人,都必須去那裡看一看。」 「香港也是一個美食天堂,所以任何一個旅客都不應該餓著肚子。我最喜歡的地方是灣仔的駿景軒,那裡有這附近最好的川菜,也難怪它在過去七年連續摘得米其林一星。」 閱讀全文 -
【藝術三月】中環藝廊集中地 一幢H Queen's睇晒奈良美智草間彌生
2018年3月16日 香港01 曾經有一段時間香港畫廊「遍地開花」,地點越開越偏,但藝術始終不宜遠離群眾,中環藝術新貴H QUEEN’S開幕後,多間著名藝廊紛紛聚集於此,不單方便參觀,而且展品質素極高,對藝術愛好者來說是一大福音。 方由美術乃本地知名藝廊,今次展覽展出八位當代中國及香港藝術家的作品,連同已故書法塗鴉藝術家「九龍皇帝」曾灶財作品照片,主題除了說明文學與藝術的互借關係外,更透過作品本身展現當代水墨藝術的脈絡。 文字有界,藝術無牆,展覽呈現了藝術的普遍性,以說明這一載體的獨特之處。章紫燕作品《假山》用乍看下彷彿水墨山水的畫來說一個「文學無用」的故事,藉此對何謂「經典」何謂「糟粕」提出疑問;彭劍《奇局》則將書本閉合重疊,沒有場景、沒有人物,書在此失去文學涵義,只是作為視覺元素呈現,彭劍畫作用色大膽有趣,亦不禁令人反思書的本質。 閱讀全文 -
方由美術創始人梁徐錦熹:藝術品交易必須成行成市 樂於和高水平競爭者競技
2018年3月16日 雅昌 知名畫廊方由美術於今年3月進駐香港中環的HQueen’s大廈17樓,全新空間將為藝術愛好者帶來更好的藝術體驗。而作為開幕首展,方由美術更是聲勢浩大地推出了由八位藝術家參與的聯合大展「吶喊之書」,透過光線自然悠揚的畫廊空間,以嶄新角度討論中西古典文學的影響和藝術的普適性,探索其無拘無束的表達情感和意義的能力。 「吶喊之書」以文學為主題,展出八位當代中國藝術家,包括鄭哈雷、洪強、彭薇、彭劍、肖旭、徐累、章燕紫,以及已故知名書法塗鴉藝術家「九龍皇帝」曾灶財的作品。本展覽的標題部分源於前蘇聯著名的藝術家亞歷山大・羅德琴科(Alexander Rodchenko)創作的海報,海報設計上的俄羅斯作家兼名媛Lilya Brik繪形繪聲的吶喊著「書本!(Books!)」,正是「藝術」和「文字」的完美結合。 「吶喊之書」保留圖像普及的力量,提煉成一個一致而連貫的中國當代水墨群體。 雅昌藝術網:在優秀畫廊雲集的情況下,方由美術會堅持什麼樣的藝術經營之路?這條路有何特色? 梁徐錦熹:縱觀整幢H Queen's,我們不會是最熱鬧的畫廊,然而卻又不是寂靜無聲的。我們踏實地做著能力範圍內的事,以體現獨特的價值。我認為從事藝術品交易必須做到成行成市,和高水平的競爭對手同場競技,會更有效地提升自己,這是難以估量的無形收穫。 閱讀全文 -
H Queen's: 世界第一個只屬於藝術的大廈
2018年3月16日 Lifestyle Asia 當香港的藝術愛好者熱切期盼的巴塞爾藝術展和藝術中環在本週即將來臨,全市的畫廊也正忙著準備他們同期開幕的藝術展覽。當中H Queen’s,中環熠熠生輝的H Queen’s作為全心的藝術和生活文化中心,毫無疑問集聚了所有的目光,也開創了藝術界當中的先河。 長久以來人們都在議論這一波國際藝術畫廊的進駐會否對本地的藝術圈產生不良影響,很多人擔心這當中缺少香港的代表。在H Queen’s,方由美術是唯一一個在香港土生土長發展的畫廊。另一些人則認為,這標誌著一個健康而充滿生機的世界級藝術生態。 閱讀全文 -
「尖叫書」為方由美術在H Queen’s中的新空間拉開了序幕 — 與梁徐錦熹的對話
2018年3月14日 Art Radar 十年前梁徐錦熹在香港創立了方由美術,一個以研究為基礎的當代藝術畫廊,專注雕塑和水墨作品。以當代亞洲藝術為基礎,畫廊至今代理了來自世界各地包括歐洲,北美洲,澳洲,亞洲,中國內地和香港本土接近40位知名藝術家。 畫廊致力於提拔新生代才能的同時,也為事業有成的藝術家服務。作為香港領先的當代畫廊之一,方由美術積極參與橫跨亞洲和國際的各個藝術項目。他們是中國當代水墨的長期擁護者,代理了水墨運動當中關鍵的藝術家,靠著龐大的企業和私藏網絡支撐著市場。確實,畫廊的聯合創立人梁徐錦熹是當代水墨藝術的專家,並在上海大學完成了她的藝術批評和理論博士學位。來自商業,金融和房地產背景的她,在過去的十年裡致力於為香港的藝術領域奉獻,支持并贊助了很多的文化項目和慈善活動。帶著創建一個更強壯更有活力的藝術社區的目標,她也聯合創立了香港畫廊協會。 方由美術相信藝術應該在某種感知上超脫特定時期的局限,而畫廊的名字Ora-Ora,意指「從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也體現了這一宗旨。搬進H Queen’s —香港中心的一個重要新地標—17樓的這一舉動是方由美術畫廊歷史中的里程碑的同時,也見證了香港藝術界的成長。H Queen’s的非傳統空間在被運用為展覽空間的同時,也推廣著藝術,拓展著它的觀眾。 方由美術的開幕展覽是「尖叫書」,一個探究文學和視覺藝術的關係的群展,包括了來自本地和內地的8位藝術家的作品:鄭哈雷,洪強,彭劍,彭薇,蕭旭,徐累,章燕紫,以及曾灶財(「九龍皇帝」)的標誌性書法塗鴉作品。這一個展覽體現了一直以來貫徹的信念和精神,以研究為基礎,積極邁向未來。 閱讀全文 -
對藝術與美學的執著
2018年3月9日 ChinaDaily 新的H Queen’s大廈在本週正式開幕,它的坐標映射了藝術在香港人生活中心的存在:一邊是具有歷史氣息的砵甸乍街,另一邊則是中環扶手電梯。這座24層高,具有酷炫外形的玻璃外墻建築,仿照了燈塔的模型。一部分來自世界各地知名的藝術畫廊都在這裡設立了商鋪,另外的一部分還在路上。租借在此的畫廊主希望透過接近彼此,為藝術界增添一股勢能,並打造出一個超出各個部分總和的藝術場所。 主要的租戶包括大衛·卓納(David Zwirner),一個在紐約和倫敦擁有前設空間的著名畫廊家。卓納表示這兩層樓突顯了他對香港成長為藝術中心的信心。其他一些重量級租客包括藝術門,當代唐人藝術中心,佩斯畫廊,方由美術,白石畫廊以及豪瑟沃斯畫廊。 方由美術及香港畫廊協會的聯合創辦人,梁徐錦熹女士也將她的當代亞洲藝術畫廊搬進了大廈的17樓。她認為H Queen’s將是迎接香港成為一個藝術社區的發展舉措。「和這些優秀畫廊之間的親近關係將給我們所有人創造機遇,並且將H Queen’s變成訪客和收藏家們一個順理成章的目的地。」較高的天花也是其中一個開在這裡的關鍵理由,她說。 閱讀全文 -
在創辨人梁徐錦熹的帶領下方由美術打進全新H Queen’s藝術商廈
2018年3月7日 Zolima Citymag 作為H Queen’s藝術商廈中唯獨兩間本土畫廊的其中一員,方由美術(Ora-Ora) 迎接著來自全球的領先展商。 從梁徐錦熹的口中得知,她花費了十年攀爬企業頂峰之後,才毅然決定進入了藝術界。豪爽又實在的她,作為本土畫廊的先驅者,不僅熟識香港新興起的文化領域經濟,而且通曉各種藝術創作技巧,理念及其與她旗下藝術家的關聯性。 「我仍然熱愛金融,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她說, 但自她小時候參加課後的畫畫班開始,她的初心永遠是藝術。她曾經夢想過成為一名藝術家,但是她的父親擔心她不能以此為生計而否定了她的計劃。自從三十歲離開銀行業,開始創建她的畫廊,她的人生就開始改變了。「我很享受我做的一切。我一直都非常熱愛藝術和藝術創作。」她說的時候,帶著一種近乎窒息的熱情,她剛度過精神緊繃的一天。這是她在眾所矚目的H Queen’s開幕的第一個展覽,這一棟處於皇后大道中的新式藝術摩天大廈由建築師林偉而設計,集合了全球當代藝術中的高端玩家。 樂觀,勤奮,有志氣,梁徐女士自2006年從MBA創業課程中畢業開始經營方由美術。回顧空間發展的歷史,她建立了一個屬於她自己的品牌,將人氣國際藝術家帶來香港,令畫廊在比今天單一的文化景象中脫穎而出。她還找到了一個發掘本地和內地藝術家的竅門,並且積極地和他們一起成長。當中包括內地的水墨藝術家彭薇和章燕紫,她們在國內和國外的展出中一直都是焦點。一些本地的藝術家包括鄭哈雷和洪強。 閱讀全文 -
十一家對香港本地藝術界具影響力的畫廊
2018年3月6日 Hong Kong Tatler 踏入藝術周,是時候關注在香港的藝術行業工作的名人了。除了將世界各地不同的藝術帶進香港,這些畫廊主常常在國際舞台上宣傳香港的藝術家們,並將香港放進世界的藝術雷達當中: 梁徐錦熹不僅創立了方由美術——一間主打當代水墨、雕塑和挖掘新生代才能的畫廊,她還是香港藝術畫廊協會的創建人和聯合總裁,一個幫助香港畫廊在本地及國際成長的非盈利機構。她自三歲起就熱衷於藝術,但是她仍然聽從父親的建議,在大學時選擇主修心理學和經濟學。後來她成為了一個銀行家,但在讀MBA的時候受到創業指導教授的啟發,放棄了她的銀行家生涯,創立了她自己的畫廊。 閱讀全文 -
香港勢力進駐國際級殿堂
2018年3月5日 ArtTouch 1月27日,這時候的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才剛落幕,各國政治領域與經濟領域齊聚一堂,探究全球政經大事;此時此刻的香港,也有一隻蝴蝶的翅膀正揮動著,比利時藝術家米凱爾.博伊曼斯(Michaël Borremans)「太陽的火焰」個展,在香港熱烈開展,代表一股對亞洲藝術圈正產生重大影響的蝴蝶效應,已經產生。翅膀的揮動地,個展的所在地,座落在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80號」,名字叫「H Queen's」,這棟標榜藝術商廈的大樓,就在香港東方文華酒店、置地廣場、娛樂行附近,是全香港最金貴的地段之一。全棟24層,已經有8家藝術相關產業進駐,包括指標性的全球豪門畫廊們,有3家畫廊還各租下兩層樓的空間。 香港本地的畫廊方由美術雖然不屬於大畫廊之列,但創辦人梁徐錦熹有著一股積極向上的志氣,她要與旗下的藝術家一起躋身最好的展演平台,讓全世界看到,而H Queen's無疑就是現成最棒的舞台。方由美術到今年是連續六年參與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提案巴塞爾團隊的過程,就像一次又一次的淬煉畫廊體質。選擇進駐H Queen's,梁徐錦熹這樣說:「身為畫廊,我們不能安逸自滿地待在中環小街的一千呎,然後自我中心地要求藝術家的進步。我們要跳出舒適區,挑戰自我,和藝術家共同成長!」秉持推廣香港藝術家為主的方由美術,也得到李敬恩團隊的支持,讓方由美術得以只承租半層空間。與其它畫廊至少一層,甚至租下兩層的手筆相較,梁徐錦熹是空間小志氣高的代表。她,要跟最頂尖的畫廊豪門比鄰而居,在同一個舞台競技。如今24層高的H Queen's,還有其它樓層像是由愛彼錶(Audemars Piguet)、頂級餐廳租下,現在只剩下3層還未租出,還會有誰,一起加入H Queen's的顛峰對決?樓上,還是樓下?或許有些畫廊一步跨過,從此踏上樓。 閱讀全文 -
「尖叫書」- 鄭哈雷、洪強、彭薇、彭劍聯同五位藝術家的群展
2018年3月1日 DODOOBA 「尖叫書」為方由美術在H Queen’s中的新空間拉開了序幕。展覽以文學為主題,將展出八位當代中國和香港藝術家,包括鄭哈雷、洪強、彭薇、彭劍、蕭旭、徐累、章燕紫,以及已故知名書法塗鴉藝術家「九龍皇帝」曾灶財的作品。徐累和他的入室弟子們郝量和肖旭可以被認為是同一類的藝術家,每一位都在生活和作品中體現著文人的使命與誠意,被不同類型的文學家和作品影響。以蕭旭為例,他承認深受 卡夫卡(Franz Kafka)作品影響,也深受加布里埃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的魔幻現實主義薰陶。其次,對彭劍、彭薇、章燕紫等藝術家來說,過去的文學語言和意象激勵著他們創造出備受尊重的、偶然不相干却獨特的現代詮釋。彭薇在深入了解過去藝術家的通信後,結合了他們的語言與她自身的圖像,創造出新層次的認知和理解;彭劍的書塔利用「界畫」的方式,形成了一個圖書館的景觀建築;章燕紫參照傳統醫藥配方創作出《天王補心丹》。最後,還有一些創新的實驗者在試圖增強書籍的力量來傳播思想。其中,香港藝術家洪強利用影像的形式去探索閱讀的獨特性,創造出顯而易見的心理二分法;;另一位則是香港傳奇街頭藝術家曾灶財,一名社會秩序的挑戰者:不懈地致力於融合藝術與文字來傳播思想。本展覽的標題部分源於前蘇聯著名的藝術家亞歷山大・羅德琴科(Alexander Rodchenko)創作的海報,海報設計上的俄羅斯作家兼名媛Lilya Brik 繪形繪聲的吶喊著「書本!(Books!)」,正是「藝術」和「文字」的完美結合。「尖叫書」保留圖像普及的力量,提煉成一個一致而連貫的中國當代水墨群體。文學與視覺藝術的關係發展時而和諧,時而存在著緊繃的鬥爭。 閱讀全文 -
藝術商廈匯聚畫廊
2018年3月1日 星島日報 踏進大型藝術展及活動接踵而來的「藝術三月」,喜愛文化藝術的讀者準備甚至已計畫好密麻麻的藝術行程。除了全城關注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Central》,這個3月還有很值得留意的藝壇事情,好像將於3月內即將有五家知名畫廊開幕、位於中環核心地段的H Queen's,便是破格地為畫廊而設的綜合型大廈,集國際知名畫廊、餐廳、零售品牌和空間於一身,成為本地藝術界新地標。 樓高二十四層、位於中環中心地段的H Queen's近期成為藝壇熱話,因它以藝術為主題,是一幢為畫廊而設的消閒式綜合型商廈,在「藝術三月」將有五家本地及海外知名畫廊開幕,分別是方由美術(Galarie Ora-Ora)、豪瑟沃斯畫廊(Hauser & Wirth)、佩斯畫廊(Pace Gallery)、藝術門及白石畫廊,連同已於去年12月和今年1月開幕的當代唐人藝術中心(Tang Contemporary Art)與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總共有七家畫廊集中在一幢商廈,實屬罕見。 另一家本地知名藝術畫廊方由美術將進駐十七樓,創辦人之一梁徐錦熹(Henrietta)認為位於交通便利的皇后大道中極具吸引力,亦認同建築物的設計切合畫廊的需求,而且與其他知名畫廊為鄰,帶來更多合作空間。「我不肯定這類模式會否成為新的潮流,因為在香港不同地區的商廈和工廈租金各異,形成不同形態的藝術商業。不過,正所謂『做藝術品要成行成市才好』,如果這類模式成為中環區的主流,會形成一種協同效應,匯聚本地及海外的畫廊,有利於藝術市場。」 閱讀全文 -
【雅昌快訊】方由美術全新空間開幕 八位藝術家呈現重磅級「吶喊之書」
2018年3月1日 雅昌藝術網 3月1日,Galerie Ora-Ora方由美術在全新的藝術空間H Queen's 隆重開幕。為了慶賀這2018的新起點,位於17樓的畫廊展出首個展覽「吶喊之書」(又名「尖叫書」),透過這光線自然悠揚的畫廊空間,以嶄新角度討論中西古典文學的影響和藝術的普適性,探索其無拘無束的表達情感和意義的能力。「吶喊之書」以文學為主題,展出八位當代中國藝術家,包括鄭哈雷、洪強、彭薇、彭劍、蕭旭、徐累、章燕紫,以及已故知名書法塗鴉藝術家「九龍皇帝」曾灶財的作品。 本展覽的標題部分源於前蘇聯著名的藝術家亞歷山大・羅德琴科(Alexander Rodchenko)創作的海報,海報設計上的俄羅斯作家兼名媛Lilya Brik繪形繪聲的吶喊著「書本!(Books!)」,正是「藝術」和「文字」的完美結合。「吶喊之書」保留圖像普及的力量,提煉成一個一致而連貫的中國當代水墨群體。文學與視覺藝術的關係發展時而和諧,時而存在著緊繃的鬥爭。在當今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反映了藝術家都樂意透過中國當代水墨,在作品裡描繪文學帶來的各種影響。 方由美術創辦人梁徐錦熹女士道:「藝術與文學不是對立的力量,但兩者一脈相承的靈魂卻時而分裂成互相對抗的論述。『吶喊之書』 是一個與文學相互關連的展覽,並聚集了各個向文學汲取靈感的重要藝術家。為慶祝我們在H Queen's的新畫廊空間開幕,『吶喊之書』 一展將會成為方由美術的發展進程重要的里程碑,讓我們對推廣當代東方哲學至香港甚至更遠的地方。」 閱讀全文 -
尖叫書
2018年3月1日 TimeOut 方由美術的開幕展覽探討了藝術和文學之間的關係,展覽焦點包括九龍皇帝的作品。 為了慶祝他們進駐香港最新的藝廊中心H Queen’s的新空間,方由美術的開幕展覽探討了藝術和文學之間的混合與協調。這一以文學為主題的群展,聚焦八位來自本地和內地的當代藝術家,包括鄭哈雷、洪強、彭劍、彭薇,以及九龍皇帝最標誌性的書法塗鴉作品。 閱讀全文 -
本地之星: 七個不能錯過的香港本土展覽
2018年2月20日 Hong Kong Tatler 比起大名鼎鼎的大型國際畫廊的展覽,香港的藝術更多來自本地藝術圈。以下是我們從具有影響力的本土畫廊中挑選的即將舉行的展覽推薦: 「尖叫書」尖叫書和蕭旭 為了給方由美術在H Queen’s新開的展覽空間拉開序幕,畫廊正舉辦著一個以文學為主題的展覽。本次展覽展出來自8位當代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包括鄭哈雷、彭薇和徐累。適逢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畫廊還在展會上展出了一系列的蕭旭的作品。 「尖叫書」的展期為3月1日到17日,而蕭旭的展期則是3月26日至5月12日。 閱讀全文 -
方由美術展覽 -「尖叫書」
2018年2月8日 Blouin Art Info 方由美術正於香港的空間舉辦一個名為「尖叫書」的展覽。 「尖叫書」主張藝術的普適性,探索其無拘無束表達情感和意義的能力。這次展覽關注字詞在語言中的歸屬,充滿了深不可測的聲調和各種精妙之處。藝術自豪地揭開了自身蘊藏的可能性和及時性。在這些作品當中,藝術是無邊無界的,本能的,而閱讀藝術時,沒有所謂的「文盲」。 閱讀全文 -
2017巴塞爾VOLTA -- 具全球視野的藝術博覽會
2017年6月16日 在瑞士小城巴塞爾舉辦的 VOLTA 藝術博覽會致力為具有國際視野的畫廊提供平臺。 它充滿活力而又多元豐富的氛圍,加之其對個展的偏重,讓 VOLTA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級重要藝術博覽會之一。 在今年的展覽中,中國藝術家 彭薇的新作——《平沙落雁》成為博覽會焦點之一。 文章將這一系列作品描繪成一個「靜謐的心靈告解室」。 閱讀全文 -
Art Radar精選瑞士巴塞爾VOLTA必看六大展位
2017年6月14日 Art Radar VOLTA13藝術博覽會于2017年6月12日在瑞士巴塞爾開幕,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43個國家地區的70 個畫廊參展。 此次VOLTA13致力於促進多元背景的演出者之間的交流。 來自香港的方由美術畫廊推出了中國畫家彭薇的個展。 彭薇的作品是中國傳統的水墨藝術。 她的作品激發了觀眾對於自我身份認定和周圍環境的思考。 展廳暗色調的燈光配合繪畫和音樂,創造雙重的感官體驗。 彭薇用繪畫重現出著名作曲家的個人信件,並配以他們的音樂作品。 藝術家以此結合了私人與公共的空間。 私人空間與公眾形象的對比,引發出對個人身份認定的思考。 彭薇的作品呈現了公與私的對立,以和諧與衝突並存的手法,挑戰人們對於「偉大」的定義,以及「視角」與「現實「之間的衝突。 閱讀全文 -
規模虽小而生機愈旺,VOLTA 13志在辦成此季度最佳藝展
2017年6月14日 artnet.com 為「備戰」Volta第13屆藝術博覽會,參展畫廊蓄勢待發。 這個在全球多地舉辦的藝展此次選址瑞士風光秀麗的小鎮——巴塞爾的市政廳。 藝展為新興藝術家和畫廊提供交流平臺。 來自香港的方由美術攜水墨藝術家彭薇參展。 作品是藝術家為此次展覽特別創作的。 這個系列的其他作品曾在2014年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及2017年蘇州博物館彭薇個展中展出。 閱讀全文 -
統治者与成見 —— VOLTA 13 初探
2017年6月12日 Barfi.ch 導覽的最後一站是方由美術的展位,展出的是中國藝術家彭薇的藝術作品 ——《平沙落雁》。 雖說中國畫素有以畫配詩的傳統,彭薇作品的靈感卻是來自于西方文學作品和書信。 此次展出的作品是根據一系列著名作曲家的書信而創作的。 閱讀全文 -
Volta團隊推選十週年最喜愛展位
2017年3月15日 今年已是紐約 Volta 藝博會的第十個年頭了。 通過舉辦個展, 紐約 Volta 將藏家和藝術愛好者的注意力再次聚焦到艺术家和他們的于作品上,由此營造出一種不同以往的藝術博覽會體驗,帶給藝術家們更多施展才華的空間。 我被那些不斷重複和範本式的圖像深深地吸引了。 那些「藥丸」、網格、彈簧和血漬,它們有的強化了、也有的顛覆了我對天然形成和人工雕琢的概念。 此外這些組合被賦予了個人或是政治性的意義,展示了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關聯。 —— Jon Murray, Production Coordinator 閱讀全文 -
藝評家推薦:紐約Volta 2017五個不容錯過的展位
2017年3月2日 HumptonsArtHub 章燕紫對手術刀和聽診器的精准描繪,以及水彩構成的操作臺一樣的框,這一切都反映著她的家庭背景(她的父親是一名獸醫)和她曾經罹患一場血液疾病的醫療背景。 中國著名詩人北島最擅長描繪孤獨。 他讚賞章燕紫的作品是藝術和治癒的精妙平衡。 閱讀全文
頁
1
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