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由直播 — 第三集:香港佳士得中國書畫部資深專家石嘉雯專訪

April 8, 2020
方由直播 — 第三集:香港佳士得中國書畫部資深專家石嘉雯專訪

我們很榮幸這一週能夠邀請香港佳士得中國書畫部資深專家暨拍賣主管石嘉雯接受訪問,並探討她的入行經過、一場拍賣會如何誕生以及對於中國水墨藝術市場的看法。

 

方由美術:方由(簡稱)
石嘉雯:石(簡稱)

 

方由:我想跟妳聊一下妳的背景。首先,妳在哪裡唸書?你在香港成長嗎?妳可否告訴我,到底妳是如何成為中國書畫拍賣專場的重要推手呢?

石: 首先,我於香港成長。而我一直都在這地方學習和生活。直到17歲那年,我飛往一間挺有趣的學校唸書——聯合世界書院,它其中一所分校就在意大利,然後我就在那度過青年時期。而這個留學的契機,卻真正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我在那裡結交了不少來自各國的朋友,同時結識了現任丈夫。這段留學經歷,讓我真正擴闊了自己對世界的眼界及視野。對我來說,那是待在意大利那兩年學會最重要的正事。

 

方由: 嗯,那你在哪一所大學畢業?

石: 我在倫敦大學畢業。當時我想成為一名考古學家,所以便萌生修讀埃及研究學的念頭,但我卻不懂法語和德語(課程基本語文要求),最後便打消了念頭。

 

方由:那你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佳士得拍賣行開始?

石: 不是。我在加入佳士得之前,就在海事博物館待了一年。當時我是助理館長,這亦是我做過跟藝術文化最相關的工作。

 

方由: 那工作地點在香港嗎?

石: 對的。我覺得當時在博物館裡工作是讓人感到興奮的。因為博物館在赤柱剛好落成並開放給予公眾,而我就見證了它的誕生。

 

方由: 那妳是如何進入這家世界知名的拍賣行(佳士得)?

石: 其實我只是透過佳士得的官網作網上申請,然後被取錄而已。

 

方由: 竟然是這樣?(笑)

石: 嗯,我在2009年加入佳士得,並成為助理專家實習生。當時,我剛好在找工作,便在佳士得的官網瀏覽看一下。然後,"助理專家實習生" 的招聘廣告突然出現於求職欄裡,我看到後便嘗試申請了。整個求職過程大概歷時六至八個月左右,並經過多次面試,一路下來,我就是這樣被取錄。其實他們花了很長時間來處理申請,我記得當時飛往倫敦面試時就遇到了很多同期的競爭者。

 

方由: 原來如此!

石: 嗯,我就是這樣加入佳士得。

 

方由: 那妳是如何籌備一場正式的拍賣會?於我們(平常人)而言,拍賣現場像是一場表演,就是人們拿著號碼牌追逐競投心頭好(拍品)等片段。所以,我們實際上並不知道一場拍賣是如何誕生。

石:我簡單說一下,通常一場正式的拍賣以六個月為一個周期,周而復始。首三個月是忙碌期,因為每個拍賣部門專家都忙著為拍賣會搜羅拍品,包括研究坊間對於該類拍品的反應和查詢,例如來自我們認識已久的收藏家、外來的陌生電郵以及書面查詢等。有時候,那些人手裡有一件作品,並希望我們為此進行鑑定和估價的工作。然後,當準備流程到了第三、四個月的時候,大概是三月或四月左右。拍賣部門專家便著手準備製作拍賣圖錄,大約需時一個月。所以,三至四月便是圖錄的編制和整理時期。說白一點,就是為拍賣會裡的拍品排序和製定流程,而我們將視作為"策展"一場正式的拍賣會。

然後,我們便會開始籌備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拍賣預展。在整個流程裡,我們都有一位場地總設計師領綱。當你參與拍賣會時,便會看到每個拍賣類別都有一個專屬的預展空間,最後才是一個真正的拍賣場。我們有一位建造展場人員負責繪製該拍品類別的場地圖則。不過,我們還是可以決定展覽的牆壁如何擺位,或是重點拍品的展示區域等,一切都由部門專家定奪。

 

方由: 妳如何為拍賣會選擇適合的拍品?

石: 以中國書畫部門為例,我們每年需要處理大約1000多件拍品。當中我們會從多個不同朝代的中國書畫裡精挑細選,像是橫跨了一道連綿的(歷史)時軸,從宋代書畫以至我和梁徐錦熹博士(方由美術創辦人)共同推廣的當代水墨作品等。

我們一直以回應客戶需求的方式搜羅不同珍品。當然,我們亦會主動聯絡賣家,希望囊括其手上的精品於拍賣裡。我們通常事先知道哪些作品在哪些藏家手裡,並進行聯絡。我們另外亦擁有一些長期合作的夥伴,例如藝術經銷商或是畫廊等,並定期為拍賣會提供精品。為了釐定那些作品的價值,我們會正確地為它們進行估價,並且同時研究它們到底適合在何時亮相。我們確實見過很多令人驚奇的作品,但卻不是最佳或適合的時機裡進行拍賣。這樣我們便會再考慮其他適當的時間點。所以,我們也有很多細節需要考量,包括時間和銷售地點等——例如香港是否最佳的拍賣地點?抑或是紐約?所以,我們便需要定期與倫敦及紐約分部的同事商討相關事宜。

 

方由: 所以,妳是必須以一種有效率的節奏來策劃整個活動?

石: 對的。

 

方由: 那可以再深入解釋一下?

石: 那意思就是我們並不能隨機放置拍品,一切都需要細思考量。

例如儘管一般的拍賣會都只會持續競拍5至6個小時左右,但我做過最長的大型拍賣會可能隨時持續競拍10小時。所以,我們便要考慮一些有關時間性的問題——譬如是客人都會來來去去,可是我們卻要兼顧拍賣過程,以確保能夠全程保持緊張刺激的氣氛。這代表了我們必須展示一些奇珍異品來吸引客人目光,並安排它們出現在不同拍賣時段裡,維持高漲的人氣。以繪畫為例,它的作用仿彿是具有區隔時間流程一樣,用以區分不同的拍賣時段,好樣客人們能夠意識到拍品之間是環環相扣,拍賣會的競拍節奏就此應運而生。

同時,我們要確保及計算人們進場時,希望何時看到最珍貴的拍品?又或是如果有一些巨型的畫作,到底需要將它們放置在哪裡等。至於一些小尺寸的畫作,我們更需要想像如何將它們聚在一起,靠近彼此,並更容易得到客人的關註和觀賞。目的就是為了讓客人能夠在展場裡流連忘返或是享受觀展,並從而獲得豐富的藝術體驗。

 

方由: 妳所說的細節,都是外行人不知道的。作為畫廊東主,我經常需要在畫廊以外的藝術空間策展。我們也許會覺得這是具有挑戰和趣味性的事情,而我們甚至會邀請外面的策展人來幫助我們,特別是像巴塞爾藝術展這等大型藝術活動。

當我們從中得到一個展區後,便會試圖以最大限度增加人流。尤其那裡有著一百多間畫廊與我們同時競爭。所以,我考慮的事情卻與妳的大不同,例如我不用計劃圖錄的設計或是展覽場地的佈局等,而你卻必須考慮整個佈局和流程的安排。

石: 對的,我們必須確保每件拍品得到足夠的展示空間和相應的氛圍。所以,我們實際上處於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和狀態,例如以500幅作品作為拍賣指標的拍賣會為例,我們必須思考如何讓特定的精選拍品從中脫穎而出,以及如何得到客人的垂青等。我們一般會將特性相近的拍品放在一起,互相輝映,這確實具有很大的幫助。

 

方由: 那妳是如何選擇哪個藝術家的作品在哪一場拍賣亮相?

石: 對我來說大概是50/50的抉擇率。因為我喜歡為拍賣會引入新興的藝術家,發掘新人是一件讓人振奮的事情。而且他們總是能為客人帶來新氣象。

至於頂尖藝術家,他們在一場拍賣會裡必然是或不可缺的台柱。但是我們一直以來都希望擴大市場需求,而最基本就是先擴大頂層的市場供求,就是我們掌握了其中的核心市場佔有率,例如穩定地提供那些著名藝術家的精品。即便如此,我們對中檔價位的拍品亦感到非常有信心。因為我認為新興藝術家的作品真的很有趣。我們一直期盼客人會如何看待他們的作品,我們常會想像人們走進展廳時會喜歡看到那些拍品嗎?又或者他們看到其中的拍品時都會談論些什麼?他們會對那藝術家感到好奇嗎?他們會如何評價?對我來說,這些事情都讓我對這份工作擁有很大的滿足感。

 

方由: 另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就是,你們如何為拍品進行估價?我有一種非官方的直觀,就是你們經常把藝術品的估值範圍定得較實際為低。(笑)

石:當我們進行估價時,大約會考慮四至五個因素。首先,我們最看重的是作品的"質量",然後就是它的"出處",也就是它的來源歷史,例如是否曾被名人收藏過抑或是它是從沒在市場上被拋售過。還有就是該作品是屬於哪個"類別或屬性"。我們對於特定類型的繪畫的"稀有度"都有所考慮——到底有兩千件或只有兩件?因為這些也會影響其估值。再來就是作品的"狀況",這點可能對當代水墨作品的影響會少一點。我們需要看它的狀況有多好,譬如作品有否發黴?是否需要大量的修復工序等?

我認為對於當代水墨作品,我們最大的考慮是其展示的"難易程度",這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因素。最後,亦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作品的創作者是誰,以及該藝術家的市場需求狀況如何?我們會先觀察他(她)的創作是否已經達到最高水平了?或是在市場上暢銷嗎?還是他(她)在市場裡只是剛嶄露頭角?抑或是新手而已?我們憑藉這些因素便可釐定作品價格範圍。而其估值就是作品的價格摘要。

即使這計算並不科學化,但一個有趣的現像——就當我的團隊研究某一件作品時,通常互相定下的估值不會相差太遠。例如我們估計一件價值一百萬美元的作品時,整個團隊之間的估計差額可能只是10至22萬左右,也就是10-20%而已。這並不是一個很大的差異,因為它並不是可以完全數理化地估計。其實"估價"只是一種可預見的考量。

 

方由: 賣方對此有發言權嗎?

石: 有的,一直也有——就是他們必須同意我們的定價。(笑)

 

方由: 哈哈,他們只能同意。

石: 他們必須同意,這樣我們才能拓展其市場業務。所以,整個過程是需要互相理解。我認為第一件事就是需要為客人提供最合適的拍賣方案。當然,客戶的期望總是不盡相同,而實況也是如此。有時候我們會根據實際情況和客人的建議,從中找出一個折衷方案。而其方案或許與我們所期望的更接近,反之亦然。不過,這一切取決於當時的市場需求狀況。如果我們知道市場潛在巨大的需要時,那麼我們盡力滿足當下的市場期望和需求。還有我先前並沒提及的另一件事,就是要必須查看公開的拍賣記錄,以作參考,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方由: 佳士得的當代水墨拍賣專場是如何發展出來的?

石:  在現有的中國書畫市場中,我們會思考該如何突破現有的局限,並該如何自處,從而展望未來。這就是"中國當代水墨"作為一個單獨(拍賣)類別的誕生。其實,當時我們並不想立刻為此舉行拍賣,反倒是進行了一系列私人銷售預展,而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策略。

在2013、14年,這銷售方式吸引了很多藝術家的註意,並與我們直接合作,同時這發展亦展示了他們的創造力,亦讓我結識了像妳這樣厲害的畫廊東主,以及一群致力於推廣水墨的同業。當我全心全意參加展覽的時候,便造就了一個與客戶交流的好機會。因為從某程度來說,展覽的銷售節奏比拍賣會較為緩慢。在拍賣會上所有拍品大約5秒之內便會售出。但是對於展覽而言,它像妳的畫廊業務一樣,讓客人有時間思考作品的內容,例如他們可以回頭詢問更多相關的問題。在這種互動裡,我與很多客戶有了更多緊密的聯繫,因為我們能夠對於特定的作品或藝術家進行更多有意義的討論。

 

方由:我們需要建立怎樣的橋樑才能讓全球的觀眾,如亞洲人一樣欣賞水墨藝術?

石:  我認為中國的畫廊系統及其生態,都需要有重大的改變。它應該要成為藝術家面向世界並自我推廣的主要途徑。

當這個系統一旦成熟起來,剩下的發展就會變得更快及容易。我認為國內需要有更多擁有話語權的畫廊。因為香港畫廊在國內的存在感是非常有限。所以,像中國這一個遼闊的國家來說,當中還有無數具有才華的藝術家需要被發掘和推廣。還有,我覺得他們在發展其創作時需要聽取不同的建議,並建立其創作軌道,甚至可能是建議他們一般觀眾對於作品的素質到底有著怎樣的期望等。因此,我認為中國的藝術家和藝術市場需要具有一個更專業的顧問團隊來幫助其發展。

 

方由: 妳認為需要什麽元素來維持國際間對水墨藝術的興趣?

石:  我認為"教育"是最重要的。我猶記得於2011-12年,大英博物館、巴黎的吉美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以及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都展出了一系列相關的展覽。在過去的兩年裡,這一系列的展覽和活動,都讓當時的觀眾對此感到非常興奮,所以,我覺得我們需要更多的"展覽"作為藝術教育的基礎來保持其關註度。

 

方由: 好,感謝石小姐接受我們的訪問。

石: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