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由直播 — 第三集:香港佳士得中国书画部资深专家石嘉雯专访

April 8, 2020
方由直播 — 第三集:香港佳士得中国书画部资深专家石嘉雯专访

我们很荣幸这一周能够邀请香港佳士得中国书画部资深专家暨拍卖主管石嘉雯接受访问,并探讨她的入行经过、一场拍卖会如何诞生以及对于中国水墨艺术市场的看法。

 

方由美术:方由(简称)
石嘉雯:石(简称)

 

方由:我想跟妳聊一下妳的背景。首先,妳在哪里念书?你在香港成长吗?妳可否告诉我,到底妳是如何成为中国书画拍卖专场的重要推手呢?

: 首先,我于香港成长。而我一直都在这地方学习和生活。直到17岁那年,我飞往一间挺有趣的学校念书——联合世界书院,它其中一所分校就在意大利,然后我就在那度过青年时期。而这个留学的契机,却真正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在那里结交了不少来自各国的朋友,同时结识了现任丈夫。这段留学经历,让我真正扩阔了自己对世界的眼界及视野。对我来说,那是待在意大利那两年学会最重要的正事。

 

方由: 嗯,那你在哪一所大学毕业?

: 我在伦敦大学毕业。当时我想成为一名考古学家,所以便萌生修读埃及研究学的念头,但我却不懂法语和德语(课程基本语文要求),最后便打消了念头。

 

方由:那你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佳士得拍卖行开始?

: 不是。我在加入佳士得之前,就在海事博物馆待了一年。当时我是助理馆长,这亦是我做过跟艺术文化最相关的工作。

 

方由: 那工作地点在香港吗?

: 对的。我觉得当时在博物馆里工作是让人感到兴奋的。因为博物馆在赤柱刚好落成并开放给予公众,而我就见证了它的诞生。

 

方由: 那妳是如何进入这家世界知名的拍卖行(佳士得)?

: 其实我只是透过佳士得的官网作网上申请,然后被取录而已。

 

方由: 竟然是这样?(笑)

: 嗯,我在2009年加入佳士得,并成为助理专家实习生。当时,我刚好在找工作,便在佳士得的官网浏览看一下。然后,"助理专家实习生" 的招聘广告突然出现于求职栏里,我看到后便尝试申请了。整个求职过程大概历时六至八个月左右,并经过多次面试,一路下来,我就是这样被取录。其实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来处理申请,我记得当时飞往伦敦面试时就遇到了很多同期的竞争者。

 

方由: 原来如此!

: 嗯,我就是这样加入佳士得。

 

方由: 那妳是如何筹备一场正式的拍卖会?于我们(平常人)而言,拍卖现场像是一场表演,就是人们拿着号码牌追逐竞投心头好(拍品)等片段。所以,我们实际上并不知道一场拍卖是如何诞生。

石:我简单说一下,通常一场正式的拍卖以六个月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首三个月是忙碌期,因为每个拍卖部门专家都忙着为拍卖会搜罗拍品,包括研究坊间对于该类拍品的反应和查询,例如来自我们认识已久的收藏家、外来的陌生电邮以及书面查询等。有时候,那些人手里有一件作品,并希望我们为此进行鉴定和估价的工作。然后,当准备流程到了第三、四个月的时候,大概是三月或四月左右。拍卖部门专家便着手准备制作拍卖图录,大约需时一个月。所以,三至四月便是图录的编制和整理时期。说白一点,就是为拍卖会里的拍品排序和制定流程,而我们将视作为"策展"一场正式的拍卖会。

然后,我们便会开始筹备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的拍卖预展。在整个流程里,我们都有一位场地总设计师领纲。当你参与拍卖会时,便会看到每个拍卖类别都有一个专属的预展空间,最后才是一个真正的拍卖场。我们有一位建造展场人员负责绘制该拍品类别的场地图则。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决定展览的墙壁如何摆位,或是重点拍品的展示区域等,一切都由部门专家定夺。

 

方由: 妳如何为拍卖会选择适合的拍品?

: 以中国书画部门为例,我们每年需要处理大约1000多件拍品。当中我们会从多个不同朝代的中国书画里精挑细选,像是横跨了一道连绵的(历史)时轴,从宋代书画以至我和梁徐锦熹博士(方由美术创办人)共同推广的当代水墨作品等。

我们一直以响应客户需求的方式搜罗不同珍品。当然,我们亦会主动联络卖家,希望囊括其手上的精品于拍卖里。我们通常事先知道哪些作品在哪些藏家手里,并进行联络。我们另外亦拥有一些长期合作的伙伴,例如艺术经销商或是画廊等,并定期为拍卖会提供精品。为了厘定那些作品的价值,我们会正确地为它们进行估价,并且同时研究它们到底适合在何时亮相。我们确实见过很多令人惊奇的作品,但却不是最佳或适合的时机里进行拍卖。这样我们便会再考虑其他适当的时间点。所以,我们也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虑,包括时间和销售地点等——例如香港是否最佳的拍卖地点?抑或是纽约?所以,我们便需要定期与伦敦及纽约分部的同事商讨相关事宜。

 

方由: 所以,妳是必须以一种有效率的节奏来策划整个活动?

: 对的。

 

方由: 那可以再深入解释一下?

: 那意思就是我们并不能随机放置拍品,一切都需要细思考量。

例如尽管一般的拍卖会都只会持续竞拍5至6个小时左右,但我做过最长的大型拍卖会可能随时持续竞拍10小时。所以,我们便要考虑一些有关时间性的问题——譬如是客人都会来来去去,可是我们却要兼顾拍卖过程,以确保能够全程保持紧张刺激的气氛。这代表了我们必须展示一些奇珍异品来吸引客人目光,并安排它们出现在不同拍卖时段里,维持高涨的人气。以绘画为例,它的作用仿佛是具有区隔时间流程一样,用以区分不同的拍卖时段,好样客人们能够意识到拍品之间是环环相扣,拍卖会的竞拍节奏就此应运而生。

同时,我们要确保及计算人们进场时,希望何时看到最珍贵的拍品?又或是如果有一些巨型的画作,到底需要将它们放置在哪里等。至于一些小尺寸的画作,我们更需要想象如何将它们聚在一起,靠近彼此,并更容易得到客人的关注和观赏。目的就是为了让客人能够在展场里流连忘返或是享受观展,并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体验。

 

方由: 妳所说的细节,都是外行人不知道的。作为画廊东主,我经常需要在画廊以外的艺术空间策展。我们也许会觉得这是具有挑战和趣味性的事情,而我们甚至会邀请外面的策展人来帮助我们,特别是像巴塞尔艺术展这等大型艺术活动。

当我们从中得到一个展区后,便会试图以最大限度增加人流。尤其那里有着一百多间画廊与我们同时竞争。所以,我考虑的事情却与妳的大不同,例如我不用计划图录的设计或是展览场地的布局等,而你却必须考虑整个布局和流程的安排。

: 对的,我们必须确保每件拍品得到足够的展示空间和相应的氛围。所以,我们实际上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和状态,例如以500幅作品作为拍卖指针的拍卖会为例,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让特定的精选拍品从中脱颖而出,以及如何得到客人的垂青等。我们一般会将特性相近的拍品放在一起,互相辉映,这确实具有很大的帮助。

 

方由: 那妳是如何选择哪个艺术家的作品在哪一场拍卖亮相?

: 对我来说大概是50/50的抉择率。因为我喜欢为拍卖会引入新兴的艺术家,发掘新人是一件让人振奋的事情。而且他们总是能为客人带来新气象。

至于顶尖艺术家,他们在一场拍卖会里必然是或不可缺的台柱。但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希望扩大市场需求,而最基本就是先扩大顶层的市场供求,就是我们掌握了其中的核心市场占有率,例如稳定地提供那些著名艺术家的精品。即便如此,我们对中档价位的拍品亦感到非常有信心。因为我认为新兴艺术家的作品真的很有趣。我们一直期盼客人会如何看待他们的作品,我们常会想象人们走进展厅时会喜欢看到那些拍品吗?又或者他们看到其中的拍品时都会谈论些什么?他们会对那艺术家感到好奇吗?他们会如何评价?对我来说,这些事情都让我对这份工作拥有很大的满足感。

 

方由: 另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就是,你们如何为拍品进行估价?我有一种非官方的直观,就是你们经常把艺术品的估值范围定得较实际为低。(笑)

:当我们进行估价时,大约会考虑四至五个因素。首先,我们最看重的是作品的"质量",然后就是它的"出处",也就是它的来源历史,例如是否曾被名人收藏过抑或是它是从没在市场上被抛售过。还有就是该作品是属于哪个"类别或属性"。我们对于特定类型的绘画的"稀有度"都有所考虑——到底有两千件或只有两件?因为这些也会影响其估值。再来就是作品的"状况",这点可能对当代水墨作品的影响会少一点。我们需要看它的状况有多好,譬如作品有否发霉?是否需要大量的修复工序等?

我认为对于当代水墨作品,我们最大的考虑是其展示的"难易程度",这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最后,亦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作品的创作者是谁,以及该艺术家的市场需求状况如何?我们会先观察他(她)的创作是否已经达到最高水平了?或是在市场上畅销吗?还是他(她)在市场里只是刚崭露头角?抑或是新手而已?我们凭借这些因素便可厘定作品价格范围。而其估值就是作品的价格摘要。

即使这计算并不科学化,但一个有趣的现像——就当我的团队研究某一件作品时,通常互相定下的估值不会相差太远。例如我们估计一件价值一百万美元的作品时,整个团队之间的估计差额可能只是10至22万左右,也就是10-20%而已。这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差异,因为它并不是可以完全数理化地估计。其实"估价"只是一种可预见的考虑。

 

方由: 卖方对此有发言权吗?

: 有的,一直也有——就是他们必须同意我们的定价。(笑)

 

方由: 哈哈,他们只能同意。

: 他们必须同意,这样我们才能拓展其市场业务。所以,整个过程是需要互相理解。我认为第一件事就是需要为客人提供最合适的拍卖方案。当然,客户的期望总是不尽相同,而实况也是如此。有时候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和客人的建议,从中找出一个折衷方案。而其方案或许与我们所期望的更接近,反之亦然。不过,这一切取决于当时的市场需求状况。如果我们知道市场潜在巨大的需要时,那么我们尽力满足当下的市场期望和需求。还有我先前并没提及的另一件事,就是要必须查看公开的拍卖记录,以作参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方由: 佳士得的当代水墨拍卖专场是如何发展出来的?

:  在现有的中国书画市场中,我们会思考该如何突破现有的局限,并该如何自处,从而展望未来。这就是"中国当代水墨"作为一个单独(拍卖)类别的诞生。其实,当时我们并不想立刻为此举行拍卖,反倒是进行了一系列私人销售预展,而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策略。

在2013、14年,这销售方式吸引了很多艺术家的注意,并与我们直接合作,同时这发展亦展示了他们的创造力,亦让我结识了像妳这样厉害的画廊东主,以及一群致力于推广水墨的同业。当我全心全意参加展览的时候,便造就了一个与客户交流的好机会。因为从某程度来说,展览的销售节奏比拍卖会较为缓慢。在拍卖会上所有拍品大约5秒之内便会售出。但是对于展览而言,它像妳的画廊业务一样,让客人有时间思考作品的内容,例如他们可以回头询问更多相关的问题。在这种互动里,我与很多客户有了更多紧密的联系,因为我们能够对于特定的作品或艺术家进行更多有意义的讨论。

 

方由:我们需要建立怎样的桥梁才能让全球的观众,如亚洲人一样欣赏水墨艺术?

:  我认为中国的画廊系统及其生态,都需要有重大的改变。它应该要成为艺术家面向世界并自我推广的主要途径。

当这个系统一旦成熟起来,剩下的发展就会变得更快及容易。我认为国内需要有更多拥有话语权的画廊。因为香港画廊在国内的存在感是非常有限。所以,像中国这一个辽阔的国家来说,当中还有无数具有才华的艺术家需要被发掘和推广。还有,我觉得他们在发展其创作时需要听取不同的建议,并建立其创作轨道,甚至可能是建议他们一般观众对于作品的素质到底有着怎样的期望等。因此,我认为中国的艺术家和艺术市场需要具有一个更专业的顾问团队来帮助其发展。

 

方由: 妳认为需要什么元素来维持国际间对水墨艺术的兴趣?

:  我认为"教育"是最重要的。我犹记得于2011-12年,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吉美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以及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都展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展览。在过去的两年里,这一系列的展览和活动,都让当时的观众对此感到非常兴奋,所以,我觉得我们需要更多的"展览"作为艺术教育的基础来保持其关注度。

 

方由: 好,感谢石小姐接受我们的访问。

: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