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ri Markkula
電腦、電子與工程學
「我對電腦、電子和工程學有濃厚的興趣⋯⋯我在電腦顯示屏中得到了啟發與靈感。」
早在大學時期,Juri Markkula用細緻的手工製造機器般的作品 ── 色彩混合系統(Color Mixing System),共用了2500個通訊裝置,裝置裡的紡織染料和牛奶互相流動及滲透,形成了漸變的色彩圖表。
Juri Markkula是一位善於把工業與電子科技元素融合,再轉化為藝術和美學的藝術家。他經常夜半起床開始他的機械創作,是一位追求細節的藝術家,創作細緻與抽象的平面藝術以喚起大家對超自然本質的記憶。
對漫畫書的興趣
Juri Markkula早期的藝術靈感來自於漫畫。十三歲的他已不滿足於閱讀,而是融入自己的角色和藝術風格創作自己的漫畫作品。他對方形(「最終形象」)的迷戀能追溯到最初他對漫畫產生興趣的時候。
諷刺地,藝術評論家兼哲學講師Lars-Erik Hjertström Lappalainen指出:「Juri Markkula的藝術作品跟趣味完全沒有關係。」Juri Markkula在浮雕作品的塗漆面上以不同角度繪色,令人難以抗拒。例如作品Carmin Ground 以不同尺寸大小的方式呈現,令人聯想起放大近觀的樹葉與草,這樣脆弱的狀態改變了我們分辨自然與真實的看法。
多樣的視野角度
作品如 Red to Gold, 會隨著觀賞者的視角而改變其作品顏色 ,充分表現藝術家對呈現作品角度的敏銳觸角,並透過這種方式帶領觀賞者觀察自己世界裡的色彩。
一種發展中的語言
Juri Markkula成長於芬蘭,他先移居瑞士入讀一年藝術預科學院。其後在1997年至2002年間,於斯德哥爾摩皇家美術學院修讀藝術系碩士課程。
在學期間Juri面對不少挑戰。「我很早以前就開發了自己專屬的藝術語言。」他承認在那個階段發展還是不完善。不久之後,他改變了一貫的繪畫方式 - 「我以前只會用課堂上學的技巧畫畫,但在過去兩年裡,我重新專注自己十五年內隱藏著的藝術風格。」
印象派藝術家大師克勞德·莫奈是其中一位Juri早期作品的靈感來源。Juri在21歲到訪布拉格的途中,回想起自己接觸莫奈《魯昂大教堂》系列畫作時驚嘆的樣子,回家前嘗試研究莫奈是如何創作的。在2017年5月,Juri Markkula到訪法國盧昂及莫奈的工作畫室,是次的朝聖之行或會影響他日後的藝術創作方向。
RGB (紅、綠、藍)是指應用於所有電子顯示屏和影音素材的加色系統。Juri刻意選擇此3種顏色來創造出其作品的抽象美態。他的藝術作品成為了電子世界與真實世界的混合品。
Juri解釋說:「我的作品代表了我對RGB的構想。我覺得RGB就像銀幕一樣開明。對我來說,顏色就是其表面,一個聯繫觀者與情感的接口。」
對Juri Markkula而言,藝術是一種楷模和思想模式。「一旦我開始繪畫,就難以停下來。藝術裡有很多規則,卻是完全的自由。」
遠離繁囂
完成學業後,Juri渴望逃離斯德哥爾摩,這種強烈的欲望源自於認為大城市容易令人分散注意力。「現在的工作室很划算,我亦有很多時間投入創作中。」他現時身處於瑞典的哥得蘭島嶼,活躍於哥特堡和斯德哥爾摩舉行展覽。
藝術本身是一種靈感,是傳統,是歷史。Juri著迷於對幻象的創作,喜愛用鏡子呈現我們的世界和賦予物料的新世界。他在2005年創作的作品 —— Fort Knox Series為觀賞者帶來進入新視野、新思想的機會,讓我們不再把黃金的價值著眼在其商業用途,而回歸到它本身的美。
他擁有強烈的職業道德,但這不只是與工作相關:「我會花大部分時間觀察,跟不同材料建立友好關係。」關鍵在於專注:「保持無家可歸的心態是好事。這是很難做到。每次創作,都必須要重新開始,這是十分難受的。 」
工業文明
斯德哥爾摩的火車站成為了Juri Markkula的一張大型畫布 。由2012年開始繪畫初稿,到2017年 他創造了一個數之不盡的玻璃馬賽克瓷磚牆裝置。是次計劃的規模既有紀念性,亦十分有人情味。室外的光線被牆壁反射帶到室內,同時把工業的強光淡化了。
-
ART BASEL HONG KONG 2023
孰之益 2023年3月21日 - 3月25日Ora-Ora非常榮幸宣佈將參與3月21日至3月25日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展位為 1D17 。參展藝術家分別為鄭哈雷、張馨儀、朱力行、彭劍、朱利·馬庫拉(Juri Markkula)、三澤麻衣、斯蒂芬·索普(Stephen Thorpe)、唐子良、蕭旭及章燕紫。 是次展覽主題「孰之益」(Cui Bono)出自羅馬雄辯家及律師西賽羅(Cicero),常見於律法上用來判決誰在罪責中得益,以確定誰可能是罪犯。然而,本展覽的焦點乃提醒觀者通過適度的內省,覺察自己的不足及缺失,從而讓我們更可以成為冷靜及公平的改革倡導者。 正當一邊反思令我們成為人類的弱點的同時,我們會驚訝於發現出其中帶來希望的巨大空間。這次十位藝術家中共有三位(張馨儀、朱力行及唐子良)乃首次代表Ora-Ora參與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Ora-Ora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梁徐錦熹博士表示:「踏入2023年使我感受到一股樂觀的氛圍,而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恰恰透過匯聚世界各地的友好、收藏家及訪客,讓多樣多變的人類的經驗如同百家布般,將瑰麗繽紛的絲線交織在一起。」閱讀全文 -
韓國國際藝術博覽會
2022年9月2日 - 9月6日Ora-Ora非常榮幸地宣佈將於2022年9月參加韓國國際藝術博覽會(A17展位),這是Ora-Ora在韓國的首次展覽。 Ora-Ora在韓國國際藝術博覽會的首次亮相,讓其所代理的藝術家黃丹、彭劍、朱里·馬庫拉、斯蒂芬·索普將紛紛登上藝術舞臺的中心。 這些藝術家都是創新者、夢想家,在首爾,Ora-Ora一如既往地將自身的學術探索精神與對未來無限可能性的關注融為一體。這些藝術家們經常在Ora-Ora畫廊空間舉辦個展,並在各大博覽會上亮相,最近一次是在2022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Ora-Ora展位上展出。此次展覽凸顯出Ora-Ora的國際化視野:黃丹和彭劍在中國工作和生活,而朱里·馬庫拉定居在瑞典,斯蒂芬·索普定居在美國。 談到Ora-Ora在韓國的首次展覽,Ora-Ora的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梁徐錦熹博士指出:「我們非常高興地將這一令人激動的國際藝術團體介紹到首爾。首爾是一座發展迅速、充滿活力,而且有著獨特歷史的城市並現在宣稱自己是亞洲藝術界的一個重要中心。我們期望從這座城市獲得更多的靈感和創意火花作為回報。」在談到藝術家們所代表的傳統影響與創新的結合時,她繼續說道:「思想引導的創新是我們所做一切的核心。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多元多樣、高速發展和充滿活力賦予了藝術特有的優勢,使其保持相關性。」 黃丹是一位曾經在中央美術學院接受教育,現定居於北京的以紙本水墨創作為主的藝術家,她秉承傳統古典水墨畫的創新精神。在選擇創作樹木和馬匹等題材時,黃丹傾向於以一種穩定和簡單的節奏進行,中國傳統山水畫在輪廓和形式上為其提供了視覺參考。她在色彩的使用上也很謹慎,為觀眾提供了冷藍色、暖橙色、黑色和白色等清晰的標誌性色調。在韓國國際藝術博覽會上,黃丹還將展示她最新創作的金箔系列作品,在這個系列中,她的創作理念從水墨的流動性轉向為金箔的固態映射。藝術家所描繪的動物們代表歷經滄桑變化的宇宙,它們在開闢自己的道路的同時,顯得既靜止又變幻莫測。 來自杭州的藝術家彭劍利用中國傳統水墨展示了中國古典建築「界畫」的網格式美學。彭劍是一位既能意識到過去社會的局限性,又能意識到當下社會所蘊藏強大創新和蛻變動力的藝術家。懷揣著這種精神,他創作出名為「柳成蔭」的NFT系列作品,該系列作品首次展出於Ora-Ora在2021年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在彭劍的整個職業生涯中,他一直在紙本上進行水墨創作,現在他正在將他的創作在畫布上進行多樣化的實踐,並將他的「柳成蔭」系列作品拓展到新的媒介上。作為一位不斷創新的藝術家,彭劍表示:「無論是紙上的墨水還是動畫,表達都是至關重要的。我總是願意嘗試用更多的方式來表達我的想法。」在韓國國際藝術博覽會上,Ora-Ora將展示這位元藝術家的一系列作品,展示一段既能反映彭劍個人藝術理念又能展現中國藝術史本身的演變之旅。 來自於瑞典的藝術家朱里·馬庫拉將在韓國國際藝術博覽會上展示他的「RGB」系列作品。這位藝術家在他位於瑞典哥得蘭的工作室創作出這些獨特的作品,這一創作過程屬於工業和化學的結合體。藝術家對自己家鄉斯堪的納維亞的薄霧、大地和脆木有著近乎瘋狂的想像,他用有色聚氯乙烯聚氨酯將其包裹並放大。朱里·馬庫拉呈現的是最基本的、雕塑般的影像,反映出世界最真實、最鮮活的一面,超越了自然,進入一個新的維度。 在這次韓國國際藝術博覽會上展出的還有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繪畫教授斯蒂芬·索普的作品。他的作品描繪的是室內場景,但被室外的圖案所包圍,他通過角落和拱廊微妙地暗示著持續的心理創傷和鬥爭。索普的繪畫吸納精神分析學、社會學、民俗學、神學等學科以及神話故事的現實性,其繪畫構圖複雜,綜合具象性與抽象性於一體。他將雜亂的圖案、似曾相識的物象和扭曲的視角與安靜、奇異的色彩平面並置,通過文學和哲學研究的火花,傳遞出超負荷的刺激。閱讀全文 -
2022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心在何處 2022年5月25日 - 5月29日Ora-Ora在「心在何處」中讚美了個人的激情、甜蜜的渴望和溫柔的妄想。畫廊照亮了潛意識的深處,展示了孤獨的道路最終如何交融和逃避。展出的作品包括瑞典藝術家朱里.馬庫拉(Juri Markkula)的工業化現實,以及英國藝術家斯蒂芬.索普(Stephen Thorpe)充滿活力、在物理和心理的邊界上起舞的角落繪畫。肖旭的傳統幻想和彭劍的幾何傑作、抽象界畫將與京都藝術家三宅 麻衣的跨學科國際主義結合在一起,用莎士比亞的話說,「美即醜惡,醜即美。」閱讀全文 -
Art Basel Hong Kong 2021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2021年5月19日 - 5月23日Ora-Ora(展位:1D21)將於5月19日至23日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來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展出眾多畫廊藝術家最新作品,包括新進駐畫廊日本藝術家三宅 麻衣、朱裡.馬庫拉(Juri Markkula)、章燕紫、彭劍、黃丹和肖旭。此次展覽薈萃著名畫廊藝術家當代藝術作品,涵蓋畫作、雕塑,裝置及數碼作品。 現在,在過去與未來之間。它如同一個休止符,停頓在那兒,一邊是對過去的緬懷,一邊則是對未來的惶恐。即便我們到達了未來,也會發現過去依舊留存在我們的腦海中。未來無法讓我們擺脫過去,過去也存在在未來之中。現在,卻再次被抑制與遺忘了。對此,Ora-Ora希望能在巴塞爾藝術展中作出回應,我們拒絕沉湎於往昔,也拒絕擔憂于未來,我們要重回現在,重回這個被忽視、被低估的時刻。而對此最好的回應,是讓每個今天過得充實、完整、充滿可能性。 莊子曾在《人間世》說:「來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也」。他雖身處動亂時代,卻從未把人生的希望寄託於未來,或是沉湎於過去。他以超然豁達的心態對待世間百態,坦然直面現實與當下。他脫離了規則、身份與價值觀的限制,獲得一個更為宏大的視角,領悟了一種更深、更具普世性的存在意義。有什麼比自我實現、認識世界與獲得幸福更為重要的事呢?羅馬詩人霍拉斯敦促我們「抓住這一天」。19世紀的索倫.阿拜.克爾凱戈爾也曾告誡我們「不在場」的危險,萬不可沉浸在過去,或是徒然寄希望於未來。活在當下,才是最為正確的選擇。 三宅 麻衣對於當下人世間的認識,表達在了作品《鳳凰火龍の⻝卓》之中。這件藝術品表達了各種各樣的生物與元素:龍與鳳、皇帝與皇后、男人與女人、陽光與雨露、水與火、陰與陽……這些都是世間的組成成分。在三宅 麻衣的心中,世間所提供給我們的食物,都源于陰陽平衡,也正是陰與陽、善與惡,這些對立的元素組成了我們的世界。 如果說三宅 麻衣的作品是對世間本質的洞察,那麼,章燕紫的《口罩系列》則捕捉了當下突然的變化與變化下人們的不同心態。被隔離在曼哈頓的章燕紫深深感受到了困難時代的境遇,她以口罩作為創作媒介,講述了自己這段時期的所見所聞。在她的手中,一個個口罩被繪製成了不同的色彩,在這不同的色彩下,表達的是病態人類不同的心情與境遇。章燕紫通過這種方式,為各式各樣的痛苦發聲。而人們的不同心態,也因斑斕的色彩,變成了充滿活力,滔滔不絕的表達。當這些口罩被一個個整齊展示在牆面上時,那些境遇、痛苦、彷徨彙集在了一些,發出了嘈雜的咆哮之聲。 如今已至2020年,藝術家的視野重回當下,開始重新找尋現代生活的熱情與快樂。Ora-Ora的觀者將會隨著藝術家召喚,平靜地放下遺憾,紓解對未來的不安,再次寄情於「現在」,因為我們的面前唯獨只有一個堅實的、精准的現在。對於觀者來說,他那有原有的認知與想像,將會受到怎樣的衝擊?是否可以解鎖他腦海中更多未知的領域? 我們的藝術家將全身心投入對「現在」的創作中,在回憶和夢想之間開闢一條新的道路。Ora-Ora的觀者是充滿可能性的。他們將會在2020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Ora-Ora展區裡,體驗、陶醉、慶祝那活在當下的時刻。閱讀全文 -
藝薈香港 — 由巴塞爾藝術展呈獻
2020年11月27日 - 11月30日方由(展位:S14)將於11月26日至30日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藝薈香港」展出蕭旭最新作品。此次展覽由蕭旭的3幅藝術作品構成,展覽概念將延續2018年蕭旭在方由的個展「潺澐」,重點展現藝術家在特有時代背景下的新藝術面貌。 蕭旭的創作,精巧展現了他作為時代個體的內心狀態。山水畫向來是文人以自然世界之型,投射內心世界的表現。《刹那》中傳統文人的秩序世界變為無序的混沌,繁複的圖像如同幾何形的迷宮,其中流動著雲、山、植物、城市等無限形象,自然的山水和代表現代人類生活的房屋在扭曲的震盪中互相傾軋。作者在本質上延續了傳統山水畫內心投射的模式,他選擇當下的歷史情境,激發出新的視覺含義。蕭旭的繪畫並非是對視覺經驗的直接記錄,而是從不同角度、距離、時間觀察各個事物不同方面的經驗,並將這些經驗重組再造,使其成為一個新的整體。對蕭旭而言,重組的意義不僅是圖像的形態或其真實存在,而是圖像背後,我們所經歷事件所帶來的心靈觸動,這份觸動融入在宏大的、明暗虛實所渲染的視覺氛圍中,被賦予了內在的、極具時代性的生命與力量。 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詩歌和音樂在很早的時候就相輔相成,難分彼此。無論是詩中有畫, 還是Ut pictura poesis,都是佔據中西文藝世界的長久議題。如果說文藝復興老大師從希 臘先哲的數字比例中,求得和聲與視覺之美的精確對換,那麼蕭旭則是在一種近乎形而上 的層面,完成了詩歌音律與視覺形式間的意象融合,是在傳統線索上的一次超然嘗試。荷, 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經典母題。從南宋畫院、明末陳洪綬、清代八大山人,到近百年的趙 之謙、吳俊卿、齊白石都留下了荷花繪畫的作品。其傲然於世外的品性,自古獲得眾多畫 家青睞,以致周敦頤曾感慨道:「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與前人不同的是,蕭旭畫荷時觀察入微,靜觀而得其神,既有中國古畫中蓮花的清麗雅正,又包含其獨特的音律和聲之美。觀看《野荷塘》,仿佛聽聞迦陵頻伽的妙音,其聲和雅,如音繞梁。 蕭旭此展所出作品,猶如徐累《尋仙不遇》中所談那般,是一種「傳統的復活」。蕭旭以「現代性」的立場回望,角度發生前所未有的改變。他擁有一個當代的入口,進入了中國傳統經典的虛空幻境之中。此次展出的作品,既表現了2020年眾生存活于現實與虛擬之間的一種生活狀態,也是蕭旭個人在創作之路的一段個人靜思,他從現實的異變與衝突中汲取素材,從傳統的山水與花鳥裡收穫靈感,步入了一段不同以往的深幽曲徑。 方由同時將展出芬蘭藝術家Juri Markkula的主要作品,例如「RGB 系列」等,這都是他利用科技將三者的關係以新穎的方法展現。 「RGB 系列」對於Markkula 來說,是一場顏色和光影的實驗。而他利用3D 數碼雕刻等為作品的「形式」(Art Form)表達。「RGB」是三原色(紅、綠、藍)的簡稱,亦是世上很多不同色彩的原體。「RGB」經常是讓人聯想有關電腦屏幕的色彩以及現實生活中的色彩深淺和灰度也是與「RGB」的亮度有所關聯。 展會開放時間 2020年11月26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晚上8時 (私人預覽) 2020年11月27日(星期五)上午11時至晚上7時 2020年11月28日(星期六)上午11時至晚上7時 2020年11月29日(星期日)上午11時至晚上7時 2020年11月30日(星期一)上午11時至下午6時 地點 ...閱讀全文 -
Interaction
2020年7月2日 - 8月15日We are pleased to announce a new chapter at Ora-Ora, with a show by Finnish artist Juri Markkula at our new space at Soho 189. This show celebrates the hybrid...閱讀全文 -
Taipei Dangdai
2020年1月16日 - 1月19日While Juri Markkula’s techniques reflect an attempt to equalise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art and technology, his subject matter surrounds the notion of “surfaces”. By creating three-dimensional textures, he constructs a...閱讀全文 -
Art Basel Hong Kong 2019
抽象智慧 2019年3月27日 - 3月31日2019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啟幕之際,Ora-Ora方由方由美術畫廊試圖讓公眾看到新的思索:聚焦於一個並不陌生的名詞A.I.——這是方由美術試圖通過藝術來思考這一概念的一次嘗試 ——其目標是通過探索A.I.的多層內涵,重塑大眾對AI的認知;通過藝術為A.I.賦予新的理解、新的生命、新的能量。 言及A.I.,所有人第一時間想到她的直接所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及作為其直接載體的機器人。但其實,A.I.尚有一個全新的解釋:抽象智慧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創造了這個短語,用來描述三種彼此獨立的智慧類別中的第一種。 在心理學中,抽象與智慧的聯繫並不新鮮。1921年,美國心理學家劉易斯·推孟(Lewis Terman)提出「智慧是進行抽象思維的能力」這一重要研究結論,為心理學的研究 提供的新的思索方向。愛德華·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認為:抽象智慧是語言的象徵符號推理的核心,是智商測試主要測量的智力類型。以此為基礎,聯繫「抽象」的概念而言,我們至少可以明白:(常人眼中往往被視作隨意為之的)「抽象」其實並非無視結構框架(規矩),而恰恰是一種在框架中運行的形態。 於是就有了方由美術與之相關的思考:抽象智慧在藝術語境中該怎樣理解方由美術認為:這是一種兼有技術實踐與社會情感,同時依附於抽象而呈現出的智慧狀態設想一下:假如將藝術家的抽象智慧付諸實踐——像古希臘對於抽象智慧的理解:務實仁愛、一絲不苟、崇尚美德——如此這般,結果一定是充滿著未知的正是帶著。這份對未知的好奇之心,方由美術開始敦促藝術家們去竭力實現他們對於抽象智慧的詮釋,去呈現與A.I.的傳統定義完全不同卻在情理之中的內容: 2019香港巴塞爾 ——方由美術將呈現一個抽象智慧在主動與潛意識中探索的旅程,一次帶著善意情感的冒險方由美術將呈現出藝術家最細緻與人性化的味道,以此向世界展示:在A.I.裡,技術與情感究竟會和諧交流還是倒戈相向......閱讀全文 -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黑:不止於色」 2019年1月17日 - 1月20日方由美術很榮幸參與首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呈獻精心策劃的群展「黑:不止於色」。這次集體展覽將在挑戰觀眾看法的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黑?」 展覽匯集了6位先鋒藝術家的作品,這幾位藝術家分別是來自中國的章燕紫(北京)、黃丹(北京)、蕭旭(重慶)、 派瑞芬(香港) 、來自瑞典的Juri Markkula及德國的卡娜(Carla Chan),將探索黑色的動態與對其細緻入微的描繪。 黑,作為顏色,分布於生活周遭,儘管簡單而純粹,卻也因熟悉而顯尋常。──見多了,則不以為奇,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心理活動──而我們這場展覽想要做的就是要以藝術的方式,重新探討本屬於「黑」那不曾磨滅之「奇」。 在中國古代,「黑色」的概念為「玄色」所替換。「玄色者,先染白,再染黑。」所以,儘管玄色的最終形態以黑色呈現,但其內涵遠不止於表象的一團陰暗。在中國畫里,「墨分五彩」,可知黑是可以表現出彩色意象的存在。顯然,即便僅以顏色論,「黑」也不似當代人所一般認知的那樣簡單。以顏色為基點,若進一步上升至文化層面去審視,黑──這一概念則更顯不凡。對於以華人為代表的東方群體而言,黑,是一個內蘊深沉、寬厚博大的符號、載體和形態,關乎於「道」:在太極圖中,黑與白分別代表了陰和陽;而第一位統一六國的皇帝嬴政以黑色(玄色)為國色,則更會引人深思。在西方現代文明體系下,「黑」同樣是一種深刻的存在:現代物理中的黑洞,會讓人自然地想到東方語境下盤古開天闢地前的「混沌」之力。在工業領域,隨著越來越多嶄新染色技術的出現,黑色已經成為獨特個性的代表色,更是變革的推動者,例如從馬丁·路德到浪漫主義詩人,穿著黑色儼然是拒絕當代價值觀的一種表現,也預示著一項革新的開始。 當我們在這個紛繁的互聯網時代去審視黑色,當其只能以千百種顏色中的一種--這樣的身份呈現時──這種認知顯得單薄而非單純。但若如上述,如果我們嘗試去揭開附著在黑色之上的面紗,「黑」便開始顯露她那深沉、神秘的本來面貌。「黑色」(或玄色)那看似一無所有,實則無所不包的本體,是我們精選來自世界各地的 6 位優秀藝術家組成這個展覽的緣起和初衷。 他們在作品中關於黑(顏色、氛圍、要素等)運用的共通點,觸發了我們以這一主題支撐本次展覽的靈感。透過這樣一場頗具創意的展覽,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繪畫、雕塑、裝置等多樣的藝術形式,更重要的是能體會到不同的意象表達。閱讀全文 -
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
2018年11月8日 - 11月11日尊貴藏家預覽日| 2018年11月8日 (周四) 下午2:00-8:00 2018年11月9日 (周五) 下午1:00-9:00 公眾日| 2018年11月10日 (周六) 上午11:00至下午6:00 2018年11月11日 (周日) 上午11:00至下午6:00 地點| 上海市延安中路1000號 上海展覽中心 E14展區 Ora-Ora方由美術閱讀全文 -
「黑:不止於色」
2018年9月6日 - 10月13日方由美術很高興能呈獻 「黑:不止於色」。此次集體展覽將挑戰觀眾看法的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黑?」 展覽匯集了7位先鋒藝術家的作品,這幾位藝術家分別是來自中國的章燕紫(北京)、黃丹(北京)、蕭旭(重慶)、吳少英(澳門),來自瑞典的Patrick Nilsson、Juri Markkula,來自德國的Carla Chan,將探索黑色的動態與對其細緻入微的描繪。黑,作為顏色,分佈於生活周遭,儘管簡單而純粹,卻也因熟悉而顯尋常。——見多了,則不以為奇,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心理活動——而我們這場展覽想要做的就是要以藝術的方式,重新探討本屬於「黑」那不曾磨滅之「奇」。閱讀全文 -
「引伸自然」—JURI MARKKULA 與吳少英雙個展
2018年6月26日 - 8月18日方由美術非常榮幸能夠呈獻 Juri Markkula 與吳少英(Cindy Ng Sio-leng)雙個展,展出兩位藝術家捕捉大自然本質的無限創意與兩位在當中的對話。透過運用混合媒介和視頻裝置作品的獨特搭配,是次展覽「引伸自然」將展現出藝術家們將大自然昇華後的創新角度。 是次展覽分為兩部曲:從6月中到7月中的第一部曲由藝術家Markkula 的作品作主導,另一位藝術家吳少英的作品作副導,互相輝映。而在7月中到8月中的第二部曲將安排展覧的焦點轉換。整體而言,我們希望創造一個環境讓兩位藝術家透過作品精心構建一個視覺上的討論。 來自芬蘭並駐居瑞典的 Juri 將在本展覽全面展出經過高度雕琢而超立體的《RGB 3D 系列》,利用工業化和機器化的方法擴大了大自然的顏色和深度。通過高度先進的科技和機械化的創作過程(如實驗室級 3D 掃描儀和訂製 3D 打印機),藝術家創作出胭脂紅、蔚藍和翠綠色的方形標誌性作品,反映了藝術家在故鄉北歐森林中脆弱的生態環境。 現居北京的著名澳門藝術家吳少英的最新作品將體現對大自然的引伸概念,跟Juri 的裝置藝術並置一起。在藝術實踐的道路上,吳少英的態度是高度體驗性和藝術性。經過多年的研究,她善於混合各種的有機物和非藝術素材: 綠茶粉末、棕色咖啡漬、紅葡萄酒、牛奶和醬油等,探索傳統中國水墨中湖水和河流的氣派、潑墨的底蘊和涵量,為大家創造了具時代感的藝術演繹。閱讀全文 -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2018
躍進點亮 2018年3月27日 - 3月31日在2018年的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上,我們的藝術家拒絕了中間地帶,而是充滿力量,充電和爆炸,跳入光芒之中。 在比較古典與當代水墨時,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並列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精神上的飛躍。 墨水本身閃爍,重新發明,激動和驚喜。 我們呼籲我們的藝術家不辜負墨水本身的冒險和魯莽的精神。 因此,在這個節目中,我們的藝術家不會試圖在另一邊安全著陸,他們正朝著他們尋求的光線飛奔,手臂寬闊得如鷹,憤怒地蹬腳,心律失常,笨拙而失去儀態。 這個展覽克服了恐懼和希望,轉化成充滿激情的動力和跳躍本身的興奮。我們邀請觀眾一同手牽手與我們一起跳躍。閱讀全文
-
芬蘭藝術家Juri Markkula和香港-澳門藝術家吳少英之間的對話–「引伸自然」
2018年7月27日Art Radar 當大部分的展覽以同一個主題展出一個或一組藝術家的群展時,方由美術在這個夏天為我們帶來了一部小說:一場由兩個章節組成的展覽——「引申自然」—&md...閱讀全文 -
藝術家吳少英與Juri Markkula運用科技引申自然
2018年6月26日Zolima CityMag 推薦原因: 這兩場由芬蘭藝術家 Juri Markkula和澳門藝術家吳少英組成的展覽,以高科技的創作形式探索了大自然的美妙。 簡介: 將混合媒體作品和錄影裝置放在一起,...閱讀全文 -
芬蘭藝術家Juri Markkula和香港-澳門藝術家吳少英的聯合展覽「引伸自然」
2018年6月26日Artsy 「引伸自然」將芬蘭藝術家Juri Markkula和香港-澳門藝術家吳少英的作品結合在一起,以一種非傳統、機械的當代藝術形式呈現出一個定格的自然世界。閱讀全文 -
大自然洞察者
2018年6月21日星島日報報道 方由美術於今年夏天帶來Juri Markkula與吳少英雙個展,展出兩位藝術家捕捉大自然本質的無限創意,以及兩位在當中的對話,圖為吳少英的《浩0354》。通過運用混合媒介和視頻裝置作品進...閱讀全文 -
10 Hong Kong Art Exhibitions To See In June
2018年6月4日This summer, Galerie Ora-Ora is presenting a two-part exhibition that showcases the latest works by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