隙響

2023年1月19日 - 3月5日
概覽

香港畫廊Ora-Ora非常榮幸地宣佈,將邀請藝術家蕭旭舉辦全新個展「隙響」,展示藝術家近期於北京創作的七件新作。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些生活插曲促使藝術家對「時間」有了全新的認識。正如展覽題目「隙響」——「隙」指時間的縫隙,即存在於時間河流中不同個體、不同類型時間之中的間隙,而這種間隙可以是靈光閃現的剎那,也可以是無可奈何的悲傷時刻;「響」則是聲響,它可以是主動或被動的表達,也可以是個體在時間間隙中所產生的主見、認知、與感知。

 

「時間」作為一個可替代的概念,同時也是「光」的延伸。而「光」是可編織的,因為它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以秩序或可控制的節奏流動。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恢復近年來失去的平衡和規律,重新建立我們對時間支配的統治權。

 

藝術家認為「時間」像是一種短暫但可測量的潮汐。在審視過去、現在和未來之光時,他意識到時間會隨環境的而變慢或變快。他用幽默化和超現實主義的畫面來呈現他的理解,不禁讓人想起清代詩人龔自珍在《乙亥雜詩》中的詩句:「一川星斗爛無數,長天一月墜林梢。」月亮對地球的照射成為了一種例證和隱喻,象徵著常態的中止以及藝術家對超現實主義和可悲謬誤的擁抱。

 

用Ora-Ora首席執行官和聯合創始人梁徐錦熹博士的話來說:「蕭旭是一位對中國傳統工藝充滿敬畏之心的藝術家,他的繪畫作品在主題和內容上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當我們走出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時,『隙響』便是最具話題性的展覽。這是一個立足於自我認識和人性基礎之上,進而探索黑暗和陰影世界的展覽。」

 

受疫情期間強制隔離的限制,北京的公園卻讓藝術家可以自由探索室內外,公園成為一系列現實與精神世界並置的關鍵時刻的場域,讓藝術家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心理感悟和啓發。在公園裡漫步所出現的不太可能的現象和詭異事件,這些瞬間通過肥皂泡折射在蕭旭的畫作中,並通過梅花鹿和老虎的召喚進入我們面前的黑暗世界。他眼前的地形地貌既是物質層面的,也是心理層面的,個人見解和主觀認識在藝術創作中成為一盞指路明燈。在公園內,不時出現的精神活動也持續伴隨著現實世界的律動。

 

面對未知的未來和令人不安的當下,藝術家經歷了自娛自樂的時刻,這是對無助感的一種自我修復反應,蕭旭通過這種幽默感逐漸恢復了創作活力。在作品《神的假期》(2021)中,讓人想起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的作品《阿爾讓特伊的塞納河岸》(Le déjeuner sur l’herbe)(1863)中令人心曠神怡的視覺感受,蕭旭利用隨處可見的事物創構出自己的畫面視野。青草、雜草、野花和其他春天的植物聚集在白色畫面的邊緣,雲彩和空中碎屑隨風飄散,通過畫面觀者能夠想象出藝術家本人無意識的咯咯笑聲。藝術家對自己開的玩笑似乎與上帝對我們開的玩笑如出一轍。

 

在作品《踏光》(2022)中,藝術家回憶起某天下午在北京的公園裡,陽光照射在湖面上,反射出金色的光芒。他發現自己被那閃閃發光、珠光寶氣的強光所吸引,瞬間感覺時間彷彿靜止。在情緒反復波動的時期,時間是一個可替代的概念。過去的回聲以一種無法用數學或占星學的方法來解釋的方式繼續存在。《踏光》抓住了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彌賽亞時間理論」的影子,並引發了關於記憶本質的討論。

 

在另一幅作品《重生》(2019)中,藝術家回顧了自己的青春,並回憶起自己第一次接觸雷尼•馬格列特(René Magritte)的超現實主義畫作時所感到的恐懼和不安。在《重生》這件作品中,作者借鑒了馬格里特畫作中的人物和特徵。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藝術家徘徊在現實和虛擬之間,從而將他最初的恐懼感轉化為對抗未知的催化劑。

 

蕭旭極具辨識度的標誌性藝術風格贏得了業界的一致好評,在收藏家中也廣受歡迎。他在宣紙上遊戲水墨,採用創新的分層積墨方法,創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他是一位能夠駕馭黑暗的藝術家,創造出一條深邃的陰影之路。他打破明暗對比的平衡,取而代之的是柔和的午夜色調—— 通過先在乾燥的墨水上反復添加墨水顏料,再將畫面創造出豐富的紋理和深沉的意境。蕭旭的繪畫運用了傳統的筆墨技法和紙張原料,在主題、構圖和造型等藝術語言的選擇上,將過去與當代進行戲劇性結合。

 

Ora-Ora邀請觀眾加入藝術家的時間旅程,進入一個過去、現在和未來交互的世界。我們面前的黑暗,與人類的發展歷程相似—— 這是一個充滿神秘、幻想和共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