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e Cheung 張馨儀

简历

早期生活,触觉的力量

 

张馨仪1983年出生于香港。从小酷爱画画,绿色是她当时最喜欢的颜色,因为这是她童年时期所生活在屋邨的墙壁颜色。她早期的艺术实践主要是从杂志和漫画书中绘制图像。她的父亲是乒乓球教练,他为自己的学生制作了很多高质量的乒乓球拍。张馨仪对橡皮擦等触觉物品的兴趣可能部分来源于她儿时记忆自己父亲用橡皮制作乒乓球拍的手握位。

 

倡导者和支持者

 

张馨仪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所私立学校教孩子们美术。即使在这个时候,她就开始收集他们所使用过的橡皮擦作为记忆和活动痕迹的注

 

解。她对教学的热情部分来源于她强调社会上所有人都有充分发挥其潜能的权利,特别是那些因边缘化或残疾而面临更多其它障碍的人。

 

张馨仪终身倡导残疾人应拥有相应的权利,并在这一领域工作了十年。她曾在中国大陆的一个非政府组织担任社区促进者,并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做出过卓越贡献。2015年,张馨仪出版了《残疾资历——香港精神障碍者文集》一书,该书探讨并重新界定了残障和残障经历的多重含义,试图实现向社会包容的范式转变,挑战障碍与资源之间的二元关系。在2016年至2020年期间,她经营着自己的机构——残疾资历生活馆,该机构旨在审查心理健康的公平性。

 

在一个充满竞争和紧迫感的复杂世界里,张馨仪的艺术作品成为了慰藉人心和为个人赋权的源泉。

 

教育背景

 

张馨仪的教育生涯是在社会参与的背景下进行的。2007年,她毕业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获得美术学士学位。2004年,她获得香港艺术学院美术文凭及视觉艺术证书。最近,她在2022年于伦敦大学金匠学院荣获了应用人类学和社区艺术文学硕士学位。

 

影响

 

张馨仪受到过很多艺术家的影响,其中包括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黄宾虹、常玉、唐家伟、尹丽娟和吴冠中。这些艺术家们的共同点在于关注对心灵的探索,揭示关于我们自己隐藏的真相。她还受到过一些对她来说很重要的问题的影响,其中包括儿童的心理健康。

 

关键性主题

 

这位艺术家对独立的主题很感兴趣,即让物体成为主题。她的创作实践以主、客体概念为基础,这是一种矛盾的融合。在进一步阐述、深化她的观点时,她利用橡皮擦、钢笔或报纸等普通、寻常可见的物象作为具有主观完整性的变形物体。

 

其它的主题包括无常,强调即时性和中间性。她的作品不受时间和历史的限制。

 

模糊的历史与不和谐的世界

 

张馨仪的艺术实践包括“擦拭新闻”系列,这涉及到在新闻纸上擦试橡皮擦的行为。她的作品通过四个被称为“印刷四分色模式”(CMYK,即是青色、洋红色、黄色和黑色)的墨版,同时呈现出既液态又固态的特点,创造出一种对中国水墨的当代致敬。

 

当这些橡皮擦被组合成一件艺术品时,它们在保留各自的故事和动机的同时,也会呈现出一种群体身份。其结果徘徊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是观点、悲伤之事和庆贺之事的综合体,融合成一种持续而又短暂的状态。

 

橡皮擦的使用是一种同时进行加法和减法的行为,因为它们增加了印刷品的体积和冲击力,同时失去了一些本身的体积。这种介于硬和软之间的过渡状态是一种属性,它将媒介与艺术家对即时性和中间性的探索联系在一起。

 

该系列作品融合了冲突的想象、世界观和文化记忆,舒缓了不和谐的声音,同时又占据了一种短暂的无常状态,在时间和空间中暂停。

 

东、西方相遇

 

张馨仪在伦敦学习期间继续进行艺术实践。她用橡皮擦擦拭英国的报纸,惊奇地发现英国报纸的颜色往往比香港报纸更柔和、更浅,甚至更接近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色调。

 

在“擦拭新闻”系列的第五部作品《伦敦色调》(2021年)中,她将两座城市的报纸合并在一起。摩擦是保留和消失的同时行为。历史的演绎和相互竞争的地缘政治交织成抽象的色彩。

 

持续的发展

 

张馨仪的最新系列作品以伦敦的天空为灵感,去除新闻纸这一中间媒介,促进了艺术家对媒介和方向的直接应用。

 

艺术家直接用圆珠笔在橡皮擦上进行创作,继续探索中间性和即时性。在她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色彩会在涂抹后的七天内发生变形和显影。剩下的东西可能会与古典窑炉烧出的釉面相呼应,也可能与郊区日落时的明亮微光相呼应。

 

近期的展览

 

张馨仪近期的展览包括2020年在香港Gallery HZ画廊举办的“Stains of Time”、同年在香港10号赞善里画廊举办的“HKFOREWARD20”和2018年在香港PRÉCÉDÉE 举办的“柔软的石头”。张馨仪荣获过2018年香港人权艺术大奖亚军,该奖项由Justice Centre Hong Kong颁发,并得到歐盟駐港澳辦事處的支持。

展览
新闻